破阵子

破阵子朗读

诗词:《破阵子》
作者:晏殊(宋代)
朝代:宋代

海上蟠桃易熟,
人间好月长圆。
惟有擘钗分钿侣,
离别常多会面难。
此情须问天。

蜡烛到明垂泪,
熏炉尽日生烟。
一点凄凉愁绝意,
谩道秦筝有剩弦。
何曾为细传。

中文译文:
海上的蟠桃很快成熟,
人间的明月常常圆满。
唯有擘开头饰钗分开了两个相爱的人,
分离经常伴随着许多困难的重逢。
这种情感只有问问上天。

蜡烛烧到天明时泪水滴下,
香炉烧尽了一天仍然冒着烟。
一丝凄凉的愁绝意,
无谓地说起秦筝还有剩下的琴弦。
从未有人细细传述过这些感受。

诗意和赏析:
《破阵子》是晏殊的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词。诗中以自然景物和物象来表达人们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用海上蟠桃易熟、人间好月长圆的描写,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变化。海上的蟠桃易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易逝,而人间的好月则寓意着美好和圆满。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时光和幸福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惟有擘钗分钿侣,离别常多会面难”,写出了诗人和爱人的离别之痛。擘钗分钿侣指的是两个相爱的人分开,离别之后的重逢常常困难重重。这里表达了离别的辛酸和无奈,也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诗的最后一句“此情须问天”,表明诗人对于离别和困难的面对,只能向天问询,没有答案,无法解决。这是一种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无奈和无法抗拒的感叹。

下半部分的两句“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通过描写蜡烛燃尽和熏炉冒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忧愁。蜡烛到明垂泪,象征着寂寞和无尽的哀伤,熏炉冒烟则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一点凄凉愁绝意,谩道秦筝有剩弦。何曾为细传”,描写了诗人的愁思和忧虑。一点凄凉愁绝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谩道秦筝有剩弦则表示自己的感受无法细细传述,无法言尽心中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描绘,以及对离别和困难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的感受。诗中的意象深刻而凄美,通过对时间、自然和人情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诗中的离别主题也反映了宋代社会中人们经历的离散和动荡,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晏殊朗读
()

猜你喜欢

自笑浮生拙,飘飘信客槎。波涛翻陆海,风色惨平沙。

岸圻应防燕,林昏不辨鸦。江湖成稳卧,无梦到京华。

()

双马黄鞯白玉羁,蕃王遥贡立彤墀。圣恩俄许归天厩,内使牵来不敢骑。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
已将镜镊投诸地,喜见苍颜白发新。
历数三朝轩冕客,色声谁是独完人。
()

尘沙合眼梦园庐,岂谓霜前自把锄。一样黄花数行柳,风光敢道洛阳无。

()
沧洲荷屋晚秋时,橘柚青黄满户垂。
安得扁舟趁潮去,醉看江雨散轻丝。
()
七十三,三十七。
恁时节思量,王吉王吉。
崖畔险也兀底,却堤防脚失。
奉劝回头休要执。
()

行春桥东峙岩北,大舫移家住无隙。
立瓶若罗银价踊,冰衫雪袴胭脂勒。
使君劝客亲付标,两朋予夺悬分毫。

()
从衰得白自天机,未怪长青与愿违。
看取春条随日长,会须秋叶向人稀。
()
窥户几回鹊喜,绕阶一夜蛩吟。
痛饮政须似旧,安居且原如今。
()
朔风吹折寒梅枝,严凝冻合彤云痴。
华峰几立亘今古,堆累积聚皆昏迷。
杨花飞舞盈三尺,蜨翅交加呈六了。
朝阳发焰照乾坤,万壑千崖消粉饰。
()

石壁千寻势险巘,下临寒玉浸蟾辉。
古今我少凭阑者,亲见干将到底稀。

()

出没看楼殿,间关望绮罗。翔禽逐节舞,流水赴弦歌。

细管吹丛竹,新杯卷半荷。南宫冠盖下,日暮风尘多。

()
尝哦坡老诗,未识柯山坞。
想像亦好园,规摹自渠取。
()

此草有奇效,尝闻于习之。
陵阳亦旧产,其地尤所宜。
翠蔓走岩壁,芳丛蔚参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