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宋代。李曾伯。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
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诗词中文译文:
行客相送行客,何况又是新秋。
从这里到莼乡万里,我先上了小船。
三年来黑发部落相聚,异县乡情相对畅谈,几次在月光下登上楼阁。
你去远蜀的口,我日日望着吴山头。
丹青画笔,描绘不出,这种离愁之情。
半生流浪江汉之间,别离之恨最为深重。
远处的水和天空一片颜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儿们在天空中排成队伍飞翔。
故旧的朋友有所问候,仍然停滞在剑南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行客送别行客的场景,发生在一个新秋的时刻。行者即将离开,作者站在江边的小船上先行,为行者送别。行者和作者是三年来在黑发部落相聚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县城,但在别乡相逢时,情感交流畅快。作者望着行者远去的方向,每天都盼望着他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作者的丹青画笔无法描绘出内心的离愁之情,他们之间的离别之恨如同半生流浪江汉的经历一样深重。
诗中描绘了远水和广阔的天空,形容了水天一色的景象,以及风和波浪的平静,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诗人还描绘了雁儿在天空中排成队伍飞翔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勃勃。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旧朋友的思念之情,他们虽然远离故乡,但仍然停滞在剑南州,没有机会相见。这种思念之情通过整首诗词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感和对乡情的思念,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感伤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灯花。明代。吴与弼。晴色归程日向前,银灯花复照遗编。儿孙接处无他喜,往复新诗三十篇。
别台咏怀 其二。清代。易顺鼎。炎荒十日小盘桓,皂帽依然返幼安。照汗青诗文渡海,满江红曲岳凭阑。遑求泽国持龙节,颇负边人望豸冠。犹有伏波横海志,书生戎服一登坛。
归田十首 其八。明代。黄公辅。天边缥缈耀红轮,引望宁无感恋频。祇以伐檀惭潦倒,遂凭丛桂隔炎尘。门前流水应归我,陇上闲云岂属人。耕凿犹然歌帝力,行藏总是主恩身。
上丞相寿。宋代。戴栩。宗祊享德本无私,手捧羲轮上玉墀。牺象洁新亲荐处,凫鷖燕乐守成时。重闉昔诵明光赋,硕辅今赓圣德诗。一体君臣同五福,无穷无极太平基。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南北朝。谢朓。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夜投官庄。明代。李之世。逶迤百里道,登顿几千重。流水咽危石,阴风啸古松。晓霜人度碛,暝路仆迷踪。夜宿投村店,沾襟露气浓。
崇仁县君魏氏挽词 其一。南北朝。邹浩。出自高明盛,归从望族贤。崇仁膺帝命,积善信家传。翌翌才三世,冥冥忽九泉。空馀可铭事,追继采蘩篇。
题马秋官谪判庐州卷。明代。庄昶。朝跻廊庙暮山州,南国衣冠得壮游。郡郭荒寒虽此谪,天王明圣是臣尤。焚香有阁终朝闭,失马无心万事休。岂有赐环今尚早,乾坤何处不天留。
满庭芳 留别京兆。金朝。王哲。劝韩公,归东路,人子细消详。谈教我,须要写词章。地慈尊几旦,轮显,圆相明光。谁得,心无碍,古庆好施张。长。真善做,心灵点,常使玎铛。声敲振动,响尽琅琅。友须凭行果,花绽、金蕊馨香。鸟朗,蟾现处,正照满庭芳。
送吕明府。宋代。徐积。古人吕明府,而爱南郭吟。不嫌我衰朽,知子有良心。良心何爱吟笑翁,为我平生怀抱空。一心常在浮云外,万事付之流水中。
屠存博教授赴溧水任留饮寓舍。元代。仇远。只隔山中一日程,书船暂泊溧阳城。儒冠喜见贤翁季,道眼相看老弟兄。酒量吞江凉更阔,蝉声送客晚争鸣。青衫肯为琵琶湿,笑向天涯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