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鹧鸪天朗读

《鹧鸪天》是一首出自宋代诗人杨无咎之手的佳作。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上风光价值千金,芙蓉花朵并蒂开放,照亮湖水的清澈深远。应当明白花的情感如同人的情感,美好之处在于两颗心共同融合。歌声与酒意一同涌上,酒杯满满倾斟。深夜里,倚着小亭的阴影,搀扶着醉意,当时的愿望就像双枝相连的鸟儿,然而也未必能像今日这般风流。

**诗意**:
《鹧鸪天》通过描绘湖上的美景,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情意。诗中的芙蓉花和湖景,象征了美好的事物和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花朵与人的意象相比,强调了花的美好与人的情感的相似之处,进而抒发了对真挚感情的珍视。歌声和酒意的描绘,为诗中的场景增添了欢愉和愉悦,而夜晚的情境则更加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情感的深刻。

**赏析**:
《鹧鸪天》以其清新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杨无咎细腻的诗歌表达能力。诗人通过景物的描绘,将花朵、湖景和夜晚的亭子融合在一起,以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人通过花与人的对比,强调了情感的共鸣,表达了内心情感的深沉。而“须知花意如人意,好在双心同一心”这两句,道出了诗人对真挚感情的珍视和渴望,以及情感共鸣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婉约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以及对真挚感情的珍视。杨无咎以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将美景与情感相融合,使这首诗在宋词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传颂的经典之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杨无咎朗读
()

猜你喜欢

春郊不数到,俯爷恨流景。
李侯有嘉招,滞念兹一聘。
名园带乔树,亭榭散清影。

()

轻阴酿绿寒犹薄,龟甲疏帘映朱阁。
美人偏有惜花心,新水银瓶送红药。
当阶惟恐流尘污,纤手笼春为花护。

()

榜室曰蝶庄,略彷三径曲。怪石苦难致,疏梅补亦足。

一庭寓深窅,不以堂皇局。客至剥春笋,于此烧短烛。

()

否极方生社稷才,唯谭帝道鄙梯媒。高吟千首精怪动,

长啸一声天地开。湖上独居多草木,山前频醉过风雷。

()

数卷真经学两忘,何须疑蝶更疑庄。水云生计不知老,诗酒光阴无限长。

何处猿声残客梦,有时风信漏天香。钟山不愧移文士,信步寻幽到草堂。

()

游神近何所,三十六峰前。鸟下谈经榻,猿窥问字船。

飞萝悬白日,古树拂苍烟。彷佛秦人住,桃花隔涧泉。

()

自有重滩险,还屯外邑兵。江春舟楫便,城晚旆旌明。

蚁聚方连势,鲸吞竟败盟。悠悠岐路叹,万一慰民情。

()

世事何堪说。叹而今、龙蛇浩劫,粘胶缠葛。试问百年能有几,渐看满头堆雪。

早销尽、冲冠旧发。撒手急归茅屋底,且商量、好度闲风月。

()
()

凤凰山下凤凰城,辇路凌霄溯紫清。秋入九天风露冷,云藏五玉佩环声。

虞渊出日升黄道,织女斜河转启明。郁郁安能久居此,君王有意待还京。

()

斗柄方中玉漏催,俄传严跸出蓬莱。朱旗尽绕双龙入,紫气遥从五凤来。

三献礼终霜月澹,九成声沸锦云开。从官森列知能赋,独立秋风愧菲才。

()
卓立不求名出家,长怀片志在青霞。
今日英雄气冲盖,谁能久坐宝莲花。
()

客子远游,夐夐秦越。囊无赀粮,带断裘结。

()
忍死教磨墨,留书诀父兄。
读来堪下泪,寄去怕伤情。
墓要师为志,诗于世有名。
夜阑秋枕上,犹梦共山行。
()
巾栉侵残夜,衣裳谒上官。
市心偏得热,堤面自生寒。
水阔江湖小,川平象纬宽。
篮舆得佳梦,摇兀又惊残。
()
荒芜行尽处,幽亭聊暂止。
带雨策孤筇,登高从此始。
()

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

且逐水流迟。

()

自昔尧汤水旱年,祇缘先备国无捐。我今皭火区区甚,惭见容光照洞天。

()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

深闺睡起读兵书,窈窕丰姿若个谁。千古周南风化本,晚凉何不诵关雎。

()

人情各有寄,我独如秋风。
耽诗偶成癖,聊以闲自攻。
薄游来吴会,寒轻不知冬。

()
法界无尘心月圆,本光还照未萌前。
而今直下分明去,犹较南泉二十年。
()
纷纷世上如落花,东风即入东邻家,要亦余事吾何嗟。
斯人故国之乔木,枝叶胡然亦流落。
吾生已晚讲闻熟,见欲堕泪那忍读。
古来道德功名上,传世不曾缘物重。
()
举世重文雅,夫君更质真。
曾嗟混鸡鹤,终日异淄磷。
词赋离骚客,封章谏诤臣。
襟怀道家侣,标格古时人。
()
旧时月过女墙头,风雨摧颓废不修。
地老天荒无处问,松声滩响替人愁。
祥刑使者来何暮,吊古诗篇清更幽。
收拾江山入怀袖,却皈讲席进鸿畴。
()
欲借微凉问万松,万松自热诉无风。
清晨秋暑已如许,那更斜阳与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