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一作卢纶诗,题作从军行)

塞上(一作卢纶诗,题作从军行)朗读

《塞上(一作卢纶诗,题作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十岁时在边城,军中得到勇敢的名声。
卷起旗帜,收拢败马,占领碛地,聚集残兵。
乌鸢在战阵上盘旋,烧毁山中的草木明亮。
身处塞地的寂静中,思念远方的狩猎,老将厌倦了分营。
雪山无人痕迹,冰河足迹留下雁声。
李陵甘愿战死于此,令人感慨汉朝的公卿。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在边塞从军的情景。主人公在二十岁时加入军队,英勇的表现赢得了名声。诗中描述了他卷起旗帜,收拢战败的马匹,占领碛地,聚集残兵。乌鸢在战阵上盘旋,烧毁山中的草木,照亮了整个战场。然而,在这片边塞的寂静中,主人公却思念着远方的狩猎,老将也对分营感到厌倦。雪山上没有人的痕迹,冰河上留下了足迹和雁声。诗的结尾提到了李陵,他宁愿战死在这里,让人感叹汉朝的公卿们。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景象,展示了军人生活的艰辛和边塞的荒凉。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乌鸢盘旋、山中草木的燃烧、雪山和冰河,这些描写营造出边塞的氛围和战争的激烈场面。诗人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思想,表达了对远方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苦和厌倦。最后提到李陵,以他的牺牲来对比汉朝的公卿们,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敬仰和对政治腐败的失望。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言辞,展现了军人在边塞环境中的忠诚和坚韧,以及对国家和历史的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朗读
()

猜你喜欢

升九仞之上,吾必与之俱。极九渊之底,吾亦与之俱。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

()
山藏佳处竹藏庐,见说离家百里余。
已矣空求真学士,伤哉閒杀老尚书。
后生自恨登门晚,壮岁宁忘跪履初。
怅望九京那可作,此心徒切慕相如。
()
碧纱影弄东风晓。
一夜海棠开了。
枝上数声啼鸟。
妆点愁多少。
()

手把东溪处士书,攲眠湖上小僧庐。生憎人作侍臣看,自喜身今客子如。

去国祗堪千古重,看囊那得一钱馀。二年两过刘郎洑,应为家林又少除。

()

姑孰溪边霜叶飞,凌歊台上暮云归。
谪仙一去不复返,怅望青山空翠微。

()
谁云万事转头空。
春寓不言中。
底问垂杨在否,年年一度东风。
凭高概古,英雄亦泪,我辈情钟。
()

一身将百指,就食家浮游。清霜木叶黄,弊笥无完裘。

平生三釜心,山阿种松楸。圆枘运方穿,命不与己谋。

()

石门南畔直鹰窝,葆塞纷称毳幕多。一柱天擎看白塔,两庭山界拥红螺。

平芜尘向巢车上,小队风随探骑过。辛苦行边王少傅,暮年抚市向辽河。

()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

边树正参差,新莺复陆离。娇非胡俗变,啼是汉音移。

绣羽花间覆,繁声风外吹。人言曾不辨,鸟语却相知。

()

周道昔沦丧,凤鸟收其声。纷纷徇世士,各以智术鸣。

仲舒起西都,蜀汉有孔明。下帷谈正谊,濡走济群生。

()

此经如筏,写之着相。
而刺血写,妄中之妄。
经诸佛阔,血父母生。

()

()

我闻度朔山,蟠桃何郁郁。千岁才一花,结子复何日。

食之云不死,敷腴反枯质。跨鹤凌九天,将共五龙匹。

()
檐牙窗额两三株,只欠王维画雪图。
开卷不题元字脚,碧窗圜蜡有如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