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父过宝应县韵。宋代。袁说友。趁得花封八月凉,相家有子绾铜章。习华指日神京路,此地方知宝应祥。
《和成父过宝应县韵》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愉快的场景,诗人与成父一同游览宝应县,感叹着花朵在八月中的盛开和清凉,赞美着成父的儿子通过考试而获得官职的成就,并预示了习华将指引他们到神京的路上,而这个地方也以宝应县的繁荣而闻名。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趁得花封八月凉,
相家有子绾铜章。
习华指日神京路,
此地方知宝应祥。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欣赏花朵的清凉和美丽时,感叹朝气蓬勃的家族有一位通过科举考试而荣获官职的子弟。铜章是古代取得功名时获得的一种奖章,表示了儿子在学业上的成就。
接下来,诗人预示着在习华的引导下,他们将踏上通往神京(指京城,即开封)的路途。习华可能是指导他们前往京城的导师或指路的良知。这句话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预示着子弟将迈向更高的境界。
最后一句"此地方知宝应祥"表明这个地方是宝应县,这个地方因其繁荣和吉祥而闻名。宝应县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繁华兴旺的地方,这句话也可以被解读为对宝应县的美好寄托和赞美。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花朵的美丽和清凉、赞美儿子的成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家族兴旺发达的期望。同时,通过将宝应县描绘为繁荣吉祥的地方,诗人传递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韵律流畅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宋代诗词的特点,充满了豪情和喜悦的情感。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袁说友。(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答吴棣窗。宋代。陈著。来访在家僧,连床坐夜镫。狂谈抛玉麈,剧饮渴黄藤。一见皆风月,相投不炭冰。何当长作伴,山水足临登。
悟彻阳元。便把阳牵。要阳阳、彻地通天。阳穿八脉,阳透三田。觉一阳周,一阳就,一阳全。水养灵烟。火养灵泉。更灵灵、真秀相传。灵砂无漏,灵物牢坚。便结灵光,成灵宝,做灵仙。
*心香。金朝。马钰。悟彻阳元。便把阳牵。要阳阳、彻地通天。阳穿八脉,阳透三田。觉一阳周,一阳就,一阳全。水养灵烟。火养灵泉。更灵灵、真秀相传。灵砂无漏,灵物牢坚。便结灵光,成灵宝,做灵仙。
漫兴。清代。程淑。吟情游兴向谁论,到处登临酒一樽。漠漠青山云外塔,萧萧黄叶雨中村。凉秋似水寻无迹,好梦成烟散有痕。底事清愁忽枨触,数声啼鸟又黄昏。
乙丑仲夏,挈眷归江城,寄居毗巷,重九后迁归老宅因写东篱图以纪事七首 其六。清代。陈式金。倏近知非五十年,不堪人事太缠绵。勤修水墨因缘业,老我云耕几上田。
题自然观。唐代。陆畅。剑阁门西第一峰,道陵成道有高踪。行人若上升仙处,须拨白云三四重。
紫烟夜思。明代。邓云霄。楼头搔首夜凄凄,下界消声翠霭迷。九月露寒频警鹤,三更潮到已鸣鸡。坐来华月催新句,行处名山忆旧题。惆怅平生诗思苦,梦魂长绕浣花溪。
赵委顺寄诗山中因次韵。宋代。蒲寿宬。欲言谁与共,冉冉日还斜。绕郭多春树,隔江生暮霞。满堤吹柳絮,一舸泛桃花。唯爱鳊鱼美,垂缗傍古槎。
在狱思母八首依前韵 其一。明代。张国维。露雷迭用总衔恩,负国违亲罪实繁。徒羡深林乌鸟意,堪怜三宿子规魂。权词告出啼为笑,对食兴悲泪和飧。梅信须传归指日,依言孑影在圜门。
满江红 内乡作。金朝。元好问。老树荒台,秋兴动、悠然独酌。秋也老、江山憔悴,鬓华先觉。人到中年原易感,眼看华屋归零落。算世间、惟有醉乡民,平生乐。凌浩荡,观寥廓。月为烛,云为幄。尽百川都酿,不供杯杓。身外虚名将底用,古来已错今尤错。唤野猿、山鸟一时歌,休休莫。
理宗书金丹诗 其三 竹。元代。许有壬。玉立萧森几百竿,阴晴风雨各平安。石兄节操不可转,宜与此君同岁寒。
绍兴祀皇地祗十五首。清代。佚名。毖祀泰折,柔祗是承。于赫艺祖,道格三灵。式严配侑,厚德惟宁。爰昭牙币,享于克诚。
点绛唇。唐代。无名氏。春雨濛濛,淡烟深锁垂杨院。暖风轻扇。落尽桃花片。薄幸不来,前事思量遍。无由见。泪痕如线。界破残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