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刘晓窗九日韵十首。宋代。杨公远。佩萸囊菊陟崔嵬,世俗想传有自来。雇我此身强健在,不消囊佩亦无灾。
诗词:《次刘晓窗九日韵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杨公远
佩萸囊菊陟崔嵬,
世俗想传有自来。
雇我此身强健在,
不消囊佩亦无灾。
中文译文:
佩萸和菊花盛开在陡峭的山峰上,
世间的猜测和传闻自有其流传的渠道。
我租借了这副身体,仍然强壮健康,
即使没有佩戴佩萸,也没有灾难降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杨公远创作的《次刘晓窗九日韵十首》中的一首。诗中描绘了佩萸和菊花盛开在陡峭的山峰上,以及世间对这些事物的猜测和传闻。
佩萸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草药,相传佩戴佩萸能够辟邪、避灾。菊花则象征坚贞和坚强,常常被用来表达忠诚和坚持信仰的意义。
诗中的"世俗想传有自来"表达了人们对于神奇之物的传闻和猜测,暗示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信仰。
杨公远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表示自己租借的身体仍然强壮健康,即使没有佩戴佩萸,也不会遭受灾难。
整首诗以山峰上的景象为背景,通过佩萸和菊花的意象,探讨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依赖。作者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例,表达了对于世俗传闻的怀疑态度,展现出坚强自信的一面。这首诗在表面上描述了景物,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杨公远。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和鲁直。宋代。张耒。济物非仆仆,功名愧无心。倚市安能美,汲泉不厌深。老人夙有尚,瓶钵好丛林。安能红尘里,徒使老骎骎。
贾长江画像。宋代。释居简。苦吟京华春,韩门得归乡。但知空哑羊,未暇识龙象。逢人问梓州,策蹇来长江。长江蛟龙怒,涛澜相舂撞。公来一弹压,熨帖平如镜。新吟若为容,万古秋涛莹。
其日雨闻姚黄开戏成诗二章呈子骏尧夫。宋代。司马光。小雨留春春未归,好花虽有恐行稀。劝君披取渔蓑去,走看姚黄判湿衣。
雨后柬王体仁。明代。谢榛。雪夜还能棹剡溪,雨余何事怯冲泥。自怜穷巷多秋草,不见青骢向北嘶。
雨后坚山行之约。宋代。卫宗武。水泛亲堤蘸柳条,郊行喜有可人招。不堪白发三千丈,莫负青春九十朝。鸥鹭何妨为伴侣,鹍鹏一任诧扶摇。山灵久拟骚人到,霁月光风不待邀。
题柳山人壁二首。宋代。叶适。我病屡穆卜,山人不面谩。常言千日厄,未许一朝安。地上庸医满,天边恶曜攒。归根与复命,自笑此何难。
过采石。明代。夏原吉。采石江头夜舣舟,揽衣乘兴步江楼。一天灏气凝风露,万顷寒波浸斗牛。烧烛题诗陈往事,倒囊沽酒涤新愁。锦袍学士知何在,明月娟娟照古丘。
用坡仙郁孤台韵送郑绣使还朝。宋代。曾由基。人人羡登仙,去作上界游。谁知世蒙恩,公其晦叔流。众芳正回春,一叶偶似秋。灵修岂数化,宿莽休槛洲。却怜贪荣人,前后几蜃楼。策今陈洛阳,疏楼肯沧州。阊阖浮云开,台阁清风留。所期共推庆历车。可复偏重元佑舟。
寄酬致政赵少师五首 其二。宋代。赵抃。明月惊人为暗投,珍函开发晓光浮。五章丽句真高唱,所得过于万户侯。
和饮酒 其二。明代。李之世。酒肠比沧海,醉骨像邱山。山水仁知徒,醉醒何足言。中山千日醉,一饮当三年。借问蜉蝣世,深杯能几传。
病中 其五。明代。郑文康。宋驾南辕日,移家海上峰。华原非谬谱,显肃是同宗。世有儒书业,门无酒保佣。余生敢忘本,书姓必开封。
赞前人第四子良汉周岁。宋代。陈著。昨见初绷浴露儿,如今又满一年期。山林深处寿高木,薇蕨清风生瑞芝。试取印来如异日,能将字认已多时。诸郎自是诗尽种,嫡出源源分外奇。
湖州竹枝词 其四。明代。袁华。沤波春涨腻如油,坐看青山船倒流。桃花欲开杏花落,打鼓吹笛上杭州。
沁园春 和人韵。魏晋。张野。世路崎岖,世事纷更,年来饱谙。叹都城十载,霜侵老鬓,江湖万里,尘满征衫。应物才疏,谋身计拙,桂玉生涯岂久堪。乾忙甚,向是非丛里,不要穷探。禅机已悟三三。又何用、天庭似老蚕。羡养生有道,将从子隐,于时无补,只益吾惭。归去来兮,与君同醉,醉后扶持有小男。平生乐,在山前山后,溪北溪南。
鹧鸪天 藤蓑词○藤蓑白沙隐服五首 其一。明代。王夫之。籊籊江门旧钓竿。如今落手尽清閒。鳞鳞三六双双鲤,历历千重叠叠山。斜月落,晓霜残。藤蓑耐得一江寒。橛头信水亭亭去,鲸浪惊雷午梦安。
雪中卧病杨庐山至京枉过。明代。于慎行。春城雨雪卧袁安,仙令朝天驻锦鞍。万里风尘随聚散,百年湖海见交欢。翻疑梦杳罗浮月,好在香分画省兰。伏枕烧灯浑未厌,坐来鳷鹊夜光寒。
庐山草堂夜雨独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员外。唐代。白居易。丹霄携手三君子,白发垂头一病翁。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终身胶漆心应在,半路云泥迹不同。唯有无生三昧观,荣枯一照两成空。
韦羌山式公绿筠庵诗。宋代。郭三益。道人栖碧山,云居在空曲。十年海潮音,利物缘已熟。更寻妙高顶,超然具幽筑。古林插空青,寒筠抱岩绿。时携贝叶书,步入深林读。云衣冷萧条,静对含烟玉。客来境非喧,客去境自足。宵眠获禅虎,昼引衔花鹿。庵中三昧语,药我贪瞋毒。何当脱双凫,藜杖追高躅。
送汪庄仲赴江东仓幕强仲荆门签判。宋代。楼钥。蚤岁过秋浦,贪程不入关。君今参俭幕,时得上齐山。肤使资关决,贤侯伴宴閒。好音频寄我,赖此一开颜。
孤山后写望。宋代。林逋。水墨屏风状总非,作诗除是谢玄晖。溪桥袅袅穿黄叶,樵斧丁丁斫翠微。返照未沉僧独在,长烟如淡鸟横飞。南峰有客锄园罢,闲倚篱门忘却归。
玉楼春(至盱眙作)。宋代。毛滂。长安回首空云雾。春梦觉来无觅处。冷烟寒雨又黄昏,数尽一堤杨柳树。楚山照眼青无数。淮口潮生催晓渡,西风吹面立苍茫,欲寄此情无雁去。
数日不登蜀阜梅盛开二首。宋代。钱时。一自梅边惹著春,山川草木顿精神。晚来风起香无际,认得香根有几人。
春倚。明代。何士埙。春倚枝头怅旧新,那堪水石更粼粼。书空已悟从前事,问影偏怜此日身。饮涧可知麋性乐,餐霞转觉道情亲。泉声悬树涓涓响,崖畔谁来方隐沦。
读汉书 其一。清代。常安。耳余刎颈交,其固如胶膝。一旦利害临,易辙成仇嫉。吾观古君子,澹然谈接膝。持心如镜平,何尝指白日。广交兴绝交,两论俱可黜。
程帅和陶二诗见忆次韵。宋代。陈造。离合定有数,抚事尚忍言。忆掎枚邹袂,游从如兔园。堂堂绣衣老,凛凛云锦篇。繄公笑谭尔,讽玩良超然。效颦徒区区,睎驾嗟无缘。登楼漫多感,漂泊类仲宣。窊石取供醉,孤子真次山。东望搔白首,不独悲流年。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唐代。孟简。喧喧金石容既缺,肃肃羽驾就行列。缑山遗响昔所闻,庙庭进旅今攸设。
湖州题颜鲁公祠堂。宋代。章敏德。挂帆一纵疾于鸟,长兴夜发吴兴晓。杖黎上访鲁公祠,一见目明心皦皦。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仁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麒麟。
一字百题示商君祥 其十六 花。金朝。李俊民。惜花不论命,看花须努力。能得几时好,狂风妒春国。
观棋。唐代。杜荀鹤。对面不相见,用心同用兵。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有时逢敌手,当局到深更。
崧高诗为九江赵使君寿。宋代。杨冠卿。之纲之纪,允文允武。荆舒是懲,四方无侮。
文英阁二首。宋代。秦观。流落天涯思故园,散愁郊外任蹒跚。云归邃谷知无雨,风卷寒溪没近滩。已见雁将归楚泽,遥知春又到长安。桑林垄麦依稀是,只见秦川万里宽。
喜谢侯相过。明代。张元凯。夫差城中车与马,扬扬谁识衡门下。安石能来问许询,相逢绝少元规尘。直钩共把沧浪钓,开口且向青天啸。东邻杏花方嫣然,柳条才可胜春烟。床头禄米储一斛,换酒堪直三千钱。
渡黄河抵吕梁再寄徐参知即景舒怀共十绝句 其三。明代。胡应麟。星宿黄河浊浪澄,长淮飞雪罢奔腾。金堤万国输王会,玉盌千秋镇茂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