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目》是宋代诗人宋伯仁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春日暖风拂动绣帘的景象,展现了燕子飞来的美好景象,并以此寄托了人情之间的思念和眷恋。
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的暖风,这暖风轻拂着绣帘,如同舞动的轻纱,轻柔地将帘子拉开。画面中随之而来的是成双成对的紫燕,它们飞翔着,停在了窗前。燕子似乎有着与人类一样的情感,它们带着过去的记忆,与人有着旧情,仿佛曾与人相识相知。它们细细地啄食着花片,如同落在妆台上的化妆品,轻轻地点缀在那里。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情之间的眷恋和思念之情。温暖的春风和燕子的飞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和谐,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人或是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之情。燕子作为一种常见的候鸟,具有归巢的本能,所以它们飞回来也暗示着归家的渴望和眷恋。而燕子与人有旧的形象,则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历久弥新的羁绊。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展现了一幅生动而温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日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通过自然景物的寓意,诗人引发读者对家乡、亲情、友情等情感的共鸣,唤起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之情。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和怡然自得的感觉,使人不禁陶醉其中,感悟生活中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意义。
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
宋伯仁。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
唐子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妾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其妻曰:“子饮酒乐矣,忽焉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以语我。”
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室语。清代。唐甄。 唐子居于内,夜饮酒,己西向坐,妻东向坐,女安北向坐,妾坐于西北隅,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子食鱼而甘,问其妾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妾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其妻曰:“子饮酒乐矣,忽焉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我,妇人也,不知大丈夫之事;然愿子试以语我。” 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笑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使我而事高帝,当其屠城阳之时,必痛哭而去之矣;使我而事光武帝,当其屠一城之始,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偏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非卒伍杀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上帝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无故而杀之,其罪岂不重于匹夫?”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举一箸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上而割之,刳其腹,犀其甲,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妾,微者也;女安,童而无知者也;闻唐子之言,亦皆悄然而悲,咨嗟欲泣,若不能自释焉。
病余。清代。李超琼。病余未损是诗心,镜里添多白发侵。香绕碧帘盘古篆,树留绿叶护秋阴。年华如水消沈易,时事关怀感慨深。闻道东征军大溃,惊呼三叹自愁吟。
朱南剑挽词。宋代。楼钥。棋战久不对,对盟亦寖寒。方期会真率,乃尔变悲欢。岁晚本无憾,情深那忍看。佳城何处是,东望涕汍澜。
偈三首。宋代。释自贤。五更残月落,天晓白云飞。分明目前事,不是目前机。欲言言不及。林下却商量。
沁园春。唐代。无名氏。瑞雪长空,布满周天,色似银。况此物不论贫富,应无深远,触处皆均。片片不教尘污,落处冥冥不听声。江天静,见天华宇宙,景物皆新。教人蓦地欢欣。似一派银河彻底清。聚时节如铺玉,散来后,无迹无影无形。此是天机真造化,一比寻常假造成。阴消尽,待三阳数足,别换新春
过吴门不及访弇州王公寄怀十首 其六。明代。胡应麟。曳杖辞三岛,投簪傍五湖。九丘穷倚相,片语失潜夫。鹤唳天门远,鹏抟海色孤。近来秋兴剧,散发卧菰芦。
新春再和韵杂兴。明代。霍与瑕。灼灼桃烽烂,匆匆梅阵残。燧更新岁火,炉战旧冬寒。虚席客殊绝,执弓人颇端。结交沧海上,皓白且垂竿。
答杨方叔感怀。宋代。韩维。吾闻古志人,往往感时节。所悲非贱贫,要在奋功烈。子今才且少,方以艺自拔。譬如适万里,所利轮与辖。翻然反虚无,乃与所事别。愿持君子叹,勉蹈古人辙。
西窗。明代。谢廷柱。年衰人少睡,冬半夜初长。欹枕闻更漏,重衾觉晓霜。鸟声来别岛,海色接扶桑。何事喧哗早,樵夫上北冈。
赠刘琨诗二十首 十。魏晋。卢谌。昔在暇日。妙寻通理。尤彼意气。狭是节士。情以体生。感以情起。趣舍同要。穷达斯已。
园亭杂咏。明代。钟芳。萧萧茅舍逐江开,漠漠杨花糁绿苔。闲把素琴弹一曲,孤鸾别鹄傍人来。
归雁二首。唐代。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芦中谣并序。明代。邓云霄。今岁秋成好,家家足稻粱。问侬稻安在,菇芦水一方。共道江南美,江南信都会。闲田倩袅耕,白水能供税。场工十月毕,击鼓赛田神。吴侬争祭肉,可念未归人。荷锄肌入霜,挥锄汗成雨。但愿有田锄,不惜锄田苦。鱼龙睡秋水,寡妇哭秋原。数家逃散后,萧索不成村。豪家艘四橹,索负无鸡犬。流亡今稍归,嗟尔好焚券。长吏午未铺,问侬曾苦饥。侬言不苦饥,昨日幸晨炊。县胥夜半至,柴门不用敲。子孙今卖尽,秪有一丛茅。芦荻拥篱根,空场无鸟雀。寒风四壁入,敝裤不堪著。云深江路黑,三星夜在笱。为听田家言,不觉归来久。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元代。赵孟頫。大火既西流,凉风日凄厉。古人重稼穑,力田在匪懈。效行省农事,禾黍何旆旆。碾以他山石,玉粒使人爱。大祀须粢盛,一一稽古制。是为五谷长,异彼稊与稗。炊之香且美,可用享上帝。岂惟足食人,一饱有所待。
金陵送黄白仲北上四首 其三。明代。欧大任。荐引承明侍从庐,西游谁似马相如。芙蓉一片酬肝胆,岂但长杨谏猎书。
游青柯亭作。明代。李达。名园此日复如何?异史魂来月夜过。士已无奇聊载鬼,亭犹绝胜见横柯。金银气散天香落,水镜光涵晚兴多。应向滩头放舟去,搜神读罢扣舷歌。
赠陈高士琴歌。宋代。白玉蟾。昨夜西风起白苹,从前湖海几酸辛。感今怀古无限事,拄颊闲思一怆神。琼窟先生鼓玉琴,一调一弄符我心。屈平宋玉不可挽,西风黄叶为知音。初闻如风吹梧桐,次听如雨鸣芭蕉。凄然如雁声遥遥,温然如莺暖夭夭。忽而转调缓复急,海风吹起怒涛立。夜深星月堕蓬山,神官不管蛟龙泣。顿又换指清而和,牡丹芍药香气多。露桥月榭风雨夕,如此杜鹃愁奈何。浩浩长风送急雨,寂寞孤鸿落寒渚。昏昏月色老猿啼,蔼蔼风光新燕语。又如晴鹤唳苍烟,倏似寒鸦噪晴川。良宵砌畔响秋蛩。清昼林间悲风蝉。我思此声不堪比,使人欲悲复欲喜。五月葛亮渡泸溪,九月荆轲过易水。此声喜喜复哀哀,我志渺然在江淮。方且琵琶亭下坐,倏又郁孤台上回。琴声展转我心碎,我心多少平生事。弦中招我栖林泉,指下呼我入富贵。上界瑶池玉浪寒,凤凰阁下罗千官。紫皇宴坐苍琳宫,岂复知我犹人间。龟台烟冷风萧萧,十万彩女歌云璈。自怜踪迹今尘土,安得金妃复赐桃。青琅真人骑白鸾,日往日复玉京山。不念曾与同僚时,清都绛阙何时还。紫清夫人侍帝轩,朝朝嫣然妙华门。盍思人世此凄苦,金鱼玉雁凭谁传。琪花开遍翠微台,彩凤舞彻宝云仙。麒麟守住虎关严,獬豸时复森其前。不成终身只人世,吾身不翮心亦翅。粗且神霄觅一宫,早作啸风鞭霆计。此曲此曲君休弹,老眼无泪徒悲酸。自知逍遥时节近,与君一笑开懽颜。太华宫中多白莲,以金为花玉为根。上有琼甲金丝龟,夜吸珠露花间眠。紫琅殿深不可诘,时有火铃飞出入。殿中仙君乘云軿,三千玉娥傍侍立。此般景象犹未忘,所以思念时悲伤。闻君琴声洗我心,自盍泰然发天光。我昔神霄西台里,雪肌玉肤冰霜齿。长歌一曲惊帝阍,解使八鸾舞神水。又赏飞过广寒宫,一见嫦娥琼玉容。不敢稽首便行过,倏复呼我醉瑶钟。水府左仙萼绿华,身居东华帝子家。时以瑶琴鸣五霞,一声弹落琼台花。上元太真安长仙,日事玉皇上君前。玉龙娇痴不肯舞,独自奏帝鸣鸾弦。此声远矣吾不见,人间琴声更多变。谁能以此清净心,许多悲懽相练缠。琼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笔墨仙。昔为东华校籍吏,屡亦舞笔灵君前。失身堕世自叹息,东华欲归归未得。翠娥掩泪香骨寒,长天远水日相忆。君知否,吾将呼起大鹏驾琼云,手持百万苍鹰兵。前驱天丁后火铃,飞罡蹑纪下太清。又将东海捕金鲸,骑之去谒蟾蜍精。却持万阵貔虎人,下来红尘扬鼓钲。更烦先生试一举,为我调中作金鼓。为我唤起李太白,与我浩歌拍掌舞,君琴定是天上琴,天上曲调人间音。为君醉中一狂歌,千岩万壑白云深。
听琤瑽,湘灵鼓瑟初终。又早罗袜轻钩,小谪出珠宫。
一点君山月落,盼泾阳霞色,红透天东。只千群羖䍽,驱来浩渺,羞说耕龙。
湘春夜月 观灵武陆氏所藏仇十洲临李龙眠白描《龙女牧羊图》。清代。杨夔生。听琤瑽,湘灵鼓瑟初终。又早罗袜轻钩,小谪出珠宫。一点君山月落,盼泾阳霞色,红透天东。只千群羖䍽,驱来浩渺,羞说耕龙。冰簪敲断,殢人娇怨,直恁惺忪。细认沙头,斑竹有、几丝酸泪,添染愁红。帛书系未,似羁臣、数遍征鸿。潮又远,觅龙堂何处极空,摇碧谁讯槎风。
游青莲寺。元代。王恽。上方层阁倚晴烟,回合诸峰耸碧莲。午枕不容诗梦就,天风吹雨下危巅。
童丱须知 衣服八篇 其一。宋代。史浩。葛覃专美后妃贤,浣濯衣裳是所先。若使身无恭俭德,金珠镂绘谩新鲜。
官舍早梅。唐代。张谓。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奉呈河中教授。宋代。徐积。不息之谓诚,诚所以入德。无微而弗大,何往不可适。惟其能言者,自求其所得。唯其自得之,久而能弗失。
漠北怀古(四首·西斋《漠北。明代。楚石梵琦。每厌冰霜苦,长寻水草居。控弦随地猎,刳木近河渔。马酒茶相似,驼裘锦不如。胡儿双眼碧,惯读左行书。¤
真珠园雨中作。宋代。陆游。清晨得小雨,凭阁意欣然。一扫群儿迹,稍稀游女船。烟波蘸山脚,湿翠到阑边。坐诵空蒙句,予怀玉局仙。
次韵权郡钱直阁鹿鸣宴。宋代。史浩。去去无材策治安,全资风力助轻翰。欲平紫气频侵斗,当倩中书为脱冠。香入梅梢春意近,德将鲸饮玉杯残。珠玑更复传华衮,荣比青霄驾綵鸾。
郢城西北有大古冢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时诸王…尽知之。唐代。张九龄。蘋藻生南涧,蕙兰秀中林。嘉名有所在,芳气无幽深。楚子初逞志,樊妃尝献箴。能令更择士,非直罢从禽。旧国皆湮灭,先王亦莫寻。唯传贤媛陇,犹结后人心。牢落山川意,萧疏松柏阴。破墙时直上,荒径或斜侵。惠问终不绝,风流独至今。千春思窈窕,黄鸟复哀音。
待读王文公挽歌二首。宋代。司马光。杯底潜蛇影,门阴集戴鵀。玉楼新记就,石椁旧名沉。箧有封峦札,籝无遗子金。寂寥封马鬣,秋色净松林。
早过临淮。唐代。陶翰。夜来三渚风,晨过临淮岛。湖中海气白,城上楚云早。鳞鳞鱼浦帆,漭漭芦洲草。川路日浩荡,惄焉心如捣。且言任倚伏,何暇念枯槁。范子名屡移,蘧公志常保。古人去已久,此理今难道。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代。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