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婺守赵玉堂

寄婺守赵玉堂朗读

《寄婺守赵玉堂》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儒释同科到者稀,
道融冰雪鉴精微。
和平堂上公余坐,
静看寒云片片归。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儒释道三家学者共同探讨学问的稀少,以及通过道德和宗教的融合来达到对世界微小细节的洞察力。诗人在和平堂上静静地坐着,观察着片片归来的寒云。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展示了儒释道三家学问的特点和诗人的感悟。儒家、佛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在宋代是相互交融的,互相借鉴和影响。诗人用"儒释同科到者稀"来形容儒释两家学者的相聚少见,强调了他们的稀有性和重要性。

"道融冰雪鉴精微"这句话揭示了道家思想的特点。冰雪是纯净无瑕的象征,诗人通过道家的思想方法,将世界看作一个冰雪鉴,可以洞察其中微小而珍贵的东西。这种洞察力超越了常人的认知,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和平堂上公余坐"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的身份和场景。和平堂可能是一个安静平和的地方,公余指的可能是贵族或官员,诗人以这种身份坐在堂上,表达了他的超然和宁静。

"静看寒云片片归"是整首诗的收束,也是诗人的感悟。诗人静静地观察着片片归来的寒云,寒云可能是冬天的寒冷气象,也可以象征人世间的烦恼和困惑。诗人通过观察寒云的归去,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寄婺守赵玉堂》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探讨了儒释道三家学问的稀有性和互相融合的特点,以及通过道家的洞察力来看待世界的思想。诗人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思考也贯穿其中,使整首诗词充满了哲理和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朗读
()

猜你喜欢

纷纷学禅者,腰包竞奔走。
才能脱葛藤,痴意便自负。
求其道德尊,如师盖希有。
愿傅上乘人,永光临济后。
()
大麦虽黄草与长,趁春只用野生桑。
为生可叹微如是,应坐人稀地力荒。
()

丹凤城南秋夜长,残蝉急处日争忙。如何销得凄凉思,水色帘前流玉霜。

()

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蒜果共一筒。

()
笑人寂寞,盖以风雨伤怀耳。
兹重改呈,又作一首,共写呈,二君却不可扶疏玉。
蟾宫树影阑干曲。
阑干曲。
()

当路阙追攀,端居自掩关。
听钟知近寺,看画忆登山。
哓栉风林下,宵吟雨阁间。

()

时菊碎榛丛,地僻柴门静。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
天地一蘧庐,梦事慵思省。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

()

酒对红炉暖,香凝绣被温。
老天有私意,寒不到朱门。

()
邻家相唤,酒熟闲相过。
竹径引篮舆,会乡老、吾曹几个。
沈家姊妹,也是可怜人,回巧笑,发清歌,相间花间坐。
高谈阔论,无可无不可。
()

城市山林路不分,画桥骑马是徵君。树边高阁连青嶂,陌上红尘乱白云。

碧涧涟漪鱼自泳,阳坡平软鹿为群。滑稽谁似东方朔,更向金门避世氛。

()

砚水今晨始见冰,桑蚕绵袄制来精。三军挟纩推仁惠,四海同袍尽弟兄。

多裘愿,广厦情。御风叠雪六铢轻。可怜天下无衣子,独守寒窗过一生。

()

柳拂江亭旧画栏,望潮人去地应闲。
寝园寂寞秋风里,行殿荒凉野草间。
白塔尽销龙虎气,荒城空锁凤凰山。

()

暮山高处白云生,游子登临泪满缨。恨不此身生羽翼,随云飞去到亲庭。

()

池西别殿署凌波,杨柳风微月渐多。
珠箔卷来秋似水,填词惟教艳娘歌。

()
大柏森森护盘石,老聃踞坐三人立。
盛德之容本和豫,漠然不应岂真实。
曏者隐奥九九篇,才示指画意已传。
细看尹喜磬折处,金篦刮膜见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