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禅人烂柴。宋代。释智愚。祗为到头乾不尽,纵饶见火亦难吹。年来岁往消磨去,不许春风管带伊。
《本禅人烂柴》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智愚。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祗为到头乾不尽,
纵饶见火亦难吹。
年来岁往消磨去,
不许春风管带伊。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捆烂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悟。烂柴象征着自己的生命和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首句“祗为到头乾不尽”,表达了人生的无穷尽和无常,无论多么努力,终究无法抵挡时间的流逝。接着,“纵饶见火亦难吹”,强调即使面临机遇或挑战,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下两句“年来岁往消磨去,不许春风管带伊”,表达了岁月的消磨和人生的无常。时光匆匆流逝,岁月不停地消磨着人的精力和生命,作者感叹时间的无情。
诗中的“春风”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美好的事物或机遇。然而,作者却说“不许春风管带伊”,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力改变的感受。诗中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通过烂柴的形象,以及岁月的消磨,表达了对生活无常和命运无法掌控的感慨。这种思考和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沁园春。唐代。无名氏。阊阖初开,羽葆来从,斗畔天南。看长身玉立,精神耿耿,风姿冰冷,琼佩珊珊。政数龚黄,才称屈宋,君合居其伯仲间。犹堪庆,早恩沾令子,新著朝冠。东园。未即开藩。且乡曲吾曹共往还。向棋边几见,烂柯樵客,琴中时写,流水高山。野鹤立阶,灵龟支坐,修竹梅花伴岁寒。荣华事,有传家从橐,立上清班。
次韵耿天骘大风。宋代。王安石。云埋月缺晖寒灰,飚发齐如巨象豗。纵勇万川冰柱立,纷披千障土囊开。鲁门未怪爰居至,郑圃何妨御寇来。终夜不眠谁与共,坐忘唯有一颜回。
和林下妓应令诗。南北朝。萧纲。炎光向夕敛,促宴临前池。泉将影相得,花与面相宜。篪声如鸟哢,舞袂写风枝。欢乐不知醉,千秋长若斯。
奉赠石□大参之任云南因示南津太参四诗用韵 其一。明代。符锡。道丧日巳久,俗漓那复敦。小人利口实,太上贵忘言。凤竹苞维固,髯松寒更繁。莫辞遗爱远,剪伐未应谖。
蚤春。明代。王夫之。侧砌新苔透暖融,回波摇影碧痕通。东风向晚吹疏雨,却送归云上浅红。
书馆买粟饭取合门水以接书饥。宋代。孔武仲。食粟淡有味,饮泉甘且清。粟白来天市,泉美汲官城。斜晖转西窗,饥肠蚯蚓鸣。暂时箪瓢趣,无计邱壑情。华堂发八珍,甘鲜杂咸腥。挟取既不专,弃余饲苍蝇。何如简且易,月夜泛瑶琼。快汲不留咽,殊胜豆与粳。井冽有真甘,复不糁藜羹。
泗洲颂。宋代。黄裳。十数运行天与地,五气生成入无始。混成惟一数相寻,十一观音生一体。耳如目,听如视,通身是眼谁能计,观尽十方无巨细。有时塔上耸人看,妙用无方乃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