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一百首。宋代。释智愚。灵山一别无碑记,三度亲曾作国王。拄杖再探知远近,眇然天地略玄黄。
《颂古一百首》是宋代释智愚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于古代历史的颂扬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诗词中提到了灵山,它象征着远古的时代,那个已经远去的历史时期。然而,灵山上并没有留下任何碑记,这说明了那段历史已经无从考证,只能通过后人的传说和文献来推测。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作者曾经三次亲自扮演过国王的角色。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亲近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通过扮演国王,作者体验了权力和荣耀,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王权的虚幻。
然而,诗中的作者并不沉迷于权势,他再次拄起手中的杖,探寻着远方的真理。这里的杖象征着智慧和探索的工具,作者以此来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眺望着天地,而天地在他眼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玄黄色。这表明作者对于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晦涩有着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颂古一百首》通过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历史的敬仰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看到了历史的虚幻和人生的无常,也体悟到了宇宙的玄奥和人生的晦涩。这首诗词以其深远的意境和哲思的内涵,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释智愚。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清风满桂楼(丹桂)。宋代。曹勋。凉飙霁雨。万叶吟秋,团团翠深红聚。芳桂月中来,应是染、仙禽顶砂匀注。晴光助绛色,更都润、丹霄风露。连朝看、枝间粟粟,巧裁霞缕。烟姿照琼宇。上苑移时,根连海山佳处。回看碧岩边,薇露过,残黄韵低尘污。诗人谩自许。道曾向、蟾宫折取。斜枝戴,惟称瑶池伴侣。
念奴娇 其六 飞涛其年云客既庭御之枉叙草堂和飞涛韵。清代。尤侗。古人安在,总上场优孟、下场翁仲。天壤之间存我辈,聊尔一觞一咏。伧父左思,老兵阮籍,歌辨衙官宋。当杯行令,戏猜三两横纵。酒后耳热狂呼,濡毫呵壁,欲把天公控。趁取吴宫春未老,甘与梨花同梦。银烛方长,铜壶初滴,路近东西弄。诸君且住,床头尚满青瓮。
十二日同福昌令王赞善游龙潭。宋代。邵雍。水边静坐天将暮,犹自盘恒未成去。马上回头更一观,云烟已隔无重数。
题敷五菊屏。明代。李东阳。先生深卧菊花丛,曲几围屏杳窕通。本为红尘辞俗眼,岂因多病怯秋风。交情尽付炎凉外,身计聊凭吏隐中。相过不嫌憔悴质,只应风味与君同。
后汉门。明帝。唐代。周昙。朝臣咸佞孰知非,张佚公忠语独奇。博士一言除太傅,谥为明帝信其宜。
送萧参戎柔以解职还里四首 其二。明代。释函是。家学深知宿世因,不妨疑著系铃人。退身岂为莼鲈美,药圃芸轩别是春。
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五代。欧阳炯。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独坐含颦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泽民见示游洞宫护圣二诗次来韵。宋代。吴芾。山间安有此池塘,疑是天分一派江。万仞方如青玉案,千章森似碧油幢。檐前山色日侵座,屋角松声夜撼窗。游罢拥衾浑不寐,心清都把睡魔降。
满江红。唐代。无名氏。万甲胸中,问谁似、延安范老。当家事,出藩入相,黑头俱了。绿野徜徉聊雅志,紫宸寤寐思英表。向修门、何日衮衣归,天教早。诹吉卜,维熊兆。徵瑞梦,长庚耀。正尧蓂仲夏,八飞叶小。千日早从菑疾退,一觞恰趁笙歌绕。算灵椿、何似栎堂春,他犹少。
和东坡韵二首。宋代。文及翁。万寿山藏不二中,九峰峰下善财童。敲门问竹机锋触,倚槛看花色界空。汝坐蒲团曾有梦,我来刍牧愧无功。吴天蜀地元来近,月照峨嵋日又东。
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宋代。陆游。风雨长亭话别离,忍看清泪湿燕脂。酒光摇荡歌云暖,不似西楼夜宴时。
闻曾裘父丈亡追用前韵寄审知二首。宋代。赵蕃。凉风不审意如何,逝日能言客有过。师友渊源说宗派,要君文字饱研磨。
范仲山以涧谷居自号为赋二首 其二。宋代。俞德邻。丘壑中间著幼舆,何如此地卜幽居。棋声夜静客饮酒,花影昼閒儿读书。尘世覆蕉多得鹿,痴人缘木更求鱼。先生梦觉浑无事,一笑浮云指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