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戴安抚书院额

谢戴安抚书院额朗读

《谢戴安抚书院额》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普庵以此香,回向大居士。
幻尽觉圆者,妙意难遮覆。
惠我二笔端,三昧非迷悟。
世间岂识知,何处寻门户。
六字光慈化,千古人钦慕。
象出普庵名,天龙常守护。
法本付贤侯,利益何穷数。
伤嗟逐末流,忙忙失元路。
千里万里体无间,世世世间非我所。
谢安抚,云轩密布巴陵时,愿长青眸垂一顾。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释印肃对于谢安抚的感激之情和对佛学修行的领悟。诗词以普庵(释印肃的法号)献香回向大居士谢安抚为开头,表达了对谢安抚的感谢之情,并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宗教情怀。

接着诗中提到了幻尽觉圆者,即指佛法的修行能使人觉悟到事物的真相,但这种妙意难以被完全理解和隐藏。作者称颂了谢安抚的慷慨解囊和对佛法的理解与领悟,称之为二笔端,意指谢安抚的功德与境界非同寻常。他认为在世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佛法的深意,也难以找到修行的门户。

接下来,诗中提到六字光慈化,指佛法的六字真言具有慈悲神奇的力量,受到千古人的钦佩和敬仰。作者将普庵比作象,天龙则是指谢安抚,称他为常守护普庵的护法神龙,传承佛法的重要角色。

最后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利益的思考,认为佛法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然而,他也感慨于世间的追逐名利和迷失了佛法的修行之路,表达了对人们忙碌追求世俗的生活而失去追求佛法的遗憾。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谢安抚的敬佩之情,希望谢安抚能够执掌权柄时能够保护佛法,同时表达了对谢安抚的渴望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对佛法修行和对谢安抚的赞颂,抒发了作者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世俗迷忙的反思,既表达了对佛法修行的认同和向往,也揭示了对人们远离佛法的忧虑和希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白玉栏干,绿杨庭院,果然几净窗明。珠帘高卷,花雨散红英。

下上双飞燕子,东风里、巧转轻迎。连环冷、红珠斗帐,春睡惜娉婷。

()

三月三日天台寺,日午灵风入法堂。一段残碑哀社稷,满山春草牧牛羊。

庭前柏子参真谛,洞口桃花发妙香。笑指他年从葬处,白云堆里是吾乡。

()

匹马去燕南,易京大如砺。五㢠春雪深,涞上孤城闭。

行行入飞狐,夕驾靡遑税。融冰见晛流,老树陵寒霁。

()

烧笋园林,渐晴乍雨初,时候将息。试小卷帘旌,绿尘无力。

三尺回纹藤枕,春来几与香云隔。淙淙急。忽到耳边,都是萧瑟。

()

如轮转机石,历碌向东皋。驱犊亦何急,平田敢告劳。

春塍萦似滞,沃壤腻于膏。水族堪供饷,倾樽醉蟹螯。

()

布石苔分断砌痕,几竿苍润恰宜盆。碧深凉雨寒侵案,翠染疏烟绿到樽。

对榻忽疑开蒋径,傍窗别欲赋淇园。此君随处堪移置,啸咏何妨悄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