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十玄谈·回机

颂十玄谈·回机朗读

《颂十玄谈·回机》是宋代佛教僧人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涅槃城裹尚犹危,
亲到灵山未足奇。
见佛忘知无我所,
六根常动转阿弥。

中文译文:
涅槃城仍然危险,
亲临灵山仍觉奇妙。
看见佛陀,忘却个体的存在,
六根感官不断转化阿弥陀佛。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佛教的涵义和修行观念。"涅槃城"指的是涅槃的境地,它被描述为危险的,意味着修行者在追求解脱的道路上面临着种种困扰和挑战。"灵山"代表佛教的境界,诗人认为即使亲身到达灵山,仍然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诗中提到的"见佛忘知无我所"表达了佛教中的无我思想,即直接面对佛陀时,个体的自我的存在被忘却,意识超越了个人的局限。"六根常动转阿弥"传达了六根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不断变化,最终转化为对阿弥陀佛的颂扬。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深思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通过描绘涅槃城的危险和灵山的奇妙,诗人传达了修行者面临的困难和追求解脱的向往。"见佛忘知无我所"这句诗句表达了佛教中的无我观念,突出了个体存在的超越和智慧的境界。最后一句"六根常动转阿弥"则象征着感官的不断变化和修行者对阿弥陀佛的敬仰。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启迪人们追求智慧、解脱和内心平静的道路。通过对佛教思想的描绘,诗人呈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引导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悟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英英深林兰,发发不自閟。
谁遣入市门,樵夫强解事。
渠虽赏芬芳,我自羞妩媚。
怀哉山中人,纫结参佩璲。
()

终南捷径不须猜,少日追名老大回。
办得七松行道处,归迟犹胜未归来。

()
九龄文弱骄庭宠,三十清狂恃母怜。
常谓优游堪卒岁,不知饥冻逼衰年。
孤生冯衍陶潜后,譬死男婚女嫁前。
从此折铛煨粥外,赤髭白足是前缘。
()
寂寥仍抱病,风雨尚征师。
几许野花发,无穷客泪垂。
()

山阴过野客,镜里接仙郎。盥漱临寒水,褰闱入夏堂。

杉松交日影,枕簟上湖光。衮衮承嘉话,清风纳晚凉。

()
明镜圆花发。
空房故怨多。
几年留织女。
还应听渡河。
()

其止维何,朝弦莫歌。道其问学,弗辟弗颇。

()

愁云漠漠泪沄沄,梦寐犹沾笑语温。灯下岂能重话旧,花间无复共倾尊。

论文累世空衔德,落魄浮生未报恩。有子从来称不死,伫看双凤并腾鶱。

()
岁久阡原变,平时草木深。
英才没黄壤,旧事不堪寻。
()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

嵯峨补陀山,下视海水流。
风波定以梢,稳稳济川舟。
皇穹佑炎祚,黍稌庆有秋。

()

鼻祖耳孙同嗜好,买山世世种梅花。
直从和靖先生户,割上寒斋处士家。

()

病发干垂枕,临风强起梳。蝶飞魂尚弱,蚁斗体犹虚。

瘦骨呻吟后,羸容几杖初。庭幽行药静,凉暑翠筠疏。

()

犬声出深林,一径白云冷。残桂散余芬,高松澄远景。

到此澹忘归,邈焉众虑屏。绝涧起秋声,寒潭发深省。

()

块破两土山,川狭浊泾注。古城随地形,南方劣千步。

客从扶风来,触目意甚恶。梦想终南山,时咏退之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