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宋代。释绍昙。十方义聚,和气如春。非魔非佛,无主无宾。食法二轮能妙转,不虚剪月过书云。闻韶不知味,门户喜重新。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是宋代释宗法师释绍昙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和谐、平等和自由的境界,表达了十方众生共同修行、无我无人的境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十方义聚,和气如春。
非魔非佛,无主无宾。
食法二轮能妙转,不虚剪月过书云。
闻韶不知味,门户喜重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宛转婉约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和谐、平等的境界。诗中的“十方义聚”指的是十方众生聚集在一起,共同修行。这里的“和气如春”形容整个境界充满了温暖和融洽的氛围,犹如春天般的和谐。接着,诗中提到“非魔非佛,无主无宾”,表达了这个境界超越了对立的概念,没有魔、佛之别,没有主、宾之分,体现了平等和自由的精神。
诗中还描述了修行者的境界和智慧。诗句“食法二轮能妙转,不虚剪月过书云”暗喻修行者能够灵活运用修行的方法,使得修行成果不断深化,不虚度岁月,就像剪月过书云一样,精巧而巧妙。最后两句“闻韶不知味,门户喜重新”,表达了修行者已经超越了对外界的执著和追求,不再受到外物的干扰,心境宁静。修行者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味道,感受到的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重新找到了内在的喜悦。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和谐、平等和自由的境界,表达了修行者追求心灵自由和平静的境地,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无我、无执著的理念。通过婉约的语言和意象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的境界,激发人们对内心自由和和谐的向往。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释绍昙。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荥王元夜招饮看珠灯烟火。明代。黄公辅。邸第招邀入画堂,日迟风暖属春王。花燃火树分梅艳,灯映明珠混月光。谁架虹桥来咫尺,恍从仙侣共相将。芳宵自是留人住,酣赏何辞夜未央。
送张唐英司理赴渝州。宋代。赵抃。不用咨嗟怆别离,听吾持酒祝公词。少年得第人谁似,纯孝于亲里共推。姓字已通丞相梦,才名须结圣君知。岳情要在平生允,容驷高门自有期。
晚次乐乡县。明代。张楷。故国一千里,他乡此独征。乱山依远戍,寒日下孤城。灯火曕程远,川原入望平。不堪回首处,孤雁入云鸣。
江城子 其一。唐代。张泌。碧阑干外小中庭,雨初晴,晓莺声。飞絮落花,时节近清明。睡起卷帘无一事,匀面了,没心情。
送署正请告还宜兴 其二。明代。黎民表。暂解金门绂,来窥玉女潭。故人京路外,琼树忆江南。
和董叔重韵。宋代。王炎。秀色惊老眼,见此千丈松。门如翟廷尉,人愧王沂公。骊珠损佳惠,衰迟岂宜蒙。三复不能已,一室生清风。
秋晚送无可上人。唐代。薛能。半夜觉松雨,照书灯悄然。河声才淅沥,旧业近潺湲。坐滴寒更尽,吟惊宿鹤迁。相思不相见,日短复愁牵。
癸亥元日试笔 其二。明代。张萱。年今六十六,老态复何如。眠食差能稳,交游喜渐疏。不辰逢硕鼠,无岁咏赪鱼。未了馀年债,闭门惟著书。
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强起出门还作此诗。宋代。苏轼。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雨声来不断,睡味清且熟。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泥深竹鸡语,村暗鸠妇哭。明朝看此诗,睡语应难读。
书怀次叔孙兄弟。明代。成氏。事随流水远,愁逐晓春生。野色开烟绿,山光过雨明。帘前双燕语,林外数莺声。独坐无多兴,伤心妆不成。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清代。纳兰性德。败叶填溪水已冰,夕梦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