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所见。元代。方回。春风元在眼,雪定不难消。冻杞垂红子,晴{外麦右牟}动绿苗。行人相叫唤,旅雁忽惊飘。古柱镌年号,承平旧石桥。
《书所见》是宋代文人方回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风吹拂眼前,雪花已经消融。寒冷的杞树上挂满红色的果实,晴朗的天空中麦田摇曳着绿色的苗。行人们互相呼喊着,迁徙的雁群突然惊起飞翔。古老的柱子上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平静的古石桥。
这首诗词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一系列变化和人们的行动。诗人通过对春风、雪、杞树、麦田、行人和雁群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变幻无常的景象。
诗词的开篇,诗人用"春风元在眼,雪定不难消"来表达春风已经到来,雪已经融化。这里的"春风"和"雪"可以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传递出春天带来温暖和解冻的意象。
接着,诗人描述了杞树上挂满红果的景象,以及麦田摇曳着绿苗的美景。这些描写表达了春天带来的丰收和生机,并通过对红色和绿色的运用,增添了视觉上的鲜艳和活力。
随后,诗人描绘了行人们互相呼喊和迁徙的雁群惊起飞翔的场景。这里的行人和雁群可以被看作是春天中生命的迁移和活动,体现了春天带来的喧嚣和生命的蓬勃。
最后,诗人提到古柱上刻着年号,承载着平静的古石桥。这句话突出了岁月的长河和历史的痕迹,表达了时光流转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变幻无常,以及人们在春天中的活动和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运用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并在岁月更迭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海棠春 秋海棠。清代。张学雅。西风吹展胭脂片。愁绝处睡醒难辨。试卷晓帘看,酒晕杨妃面。雾笼烟锁供肠断,花史还嫌秋色淡。故把雨丝飘,染得红堪玩。
浣溪沙 史院得告归西山。金朝。元好问。万顷风烟入酒壶。西山归去一狂夫。皇家结网未曾疏。情性本宜闲处著,文章自忖用时无。醉来聊为鼓咙胡。
黔归忆上真院月窗玉丹二羽士并示其弟子。明代。何大成。踏遍三湖五岭春,归来还剩一闲身。舍旁亦有无尘地,竹
更漏子 其三 离情。清代。吴绮。岭头花,桥上月。记得个时离别。孺子榻,仲宣楼。无端又一秋。五更心,千里梦。只把鬓丝搬弄。空寂寞,好思量。篱边菊蕊黄。
闻鸡。明代。张家玉。恼梦初惊月落时,鸡声错听赴朝仪。鹓班散处彤墀晏,记得承恩退食迟。
题江湖伟观。宋代。赵元清。凤舞龙飞王气蟠,两都赋在一阑干。伍员不死江潮壮,西子如生越水寒。春日百花连上苑,秋风落叶满长安。钱塘尽占东南美,河洛何人著眼看。
拄杖示子遹。宋代。陆游。拄杖相从四十年,交情耐久独依然。西穷巫峡岷江路,北抵岐山渭水边。早已归休弄泉石,老犹缓步历风烟。会同钵袋并禅版,付与儿孙世世传。
慈恩寺怀旧。唐代。李端。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东阁许联床,西郊亦携手。彼苍何暧昧,薄劣翻居后。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篮舆来问道,玉柄解谈空。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遗文一书壁,新竹再移丛。始聚终成散,朝欢暮不同。春霞方照日,夜烛忽迎风。蚁斗声犹在,鸮灾道已穷。问天应默默,归宅太匆匆。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九陌似无人,五陵空有雾。缅怀山阳笛,永恨平原赋。错莫过门栏,分明识行路。上智本全真,郄公况重臣。唯应抚灵运,暂是忆嘉宾。存信松犹小,缄哀草尚新。鲤庭埋玉树,那忍见门人。
曾大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 其一。宋代。韩驹。去蜀初游楚,吾方十二三。无成今长大,送汝不胜惭。
和李府清园陈别驾归田咏六首录三首 其一。明代。张天赋。云歛长空月转闾,衡门如水梦安舒。边防猷壮周天老,竹马风高□□□。塞草可怜春捲绿,花村不见吏催租。江莼一旦兴归思,八邑号留动念无。
挽杨砥轩录参。宋代。刘黻。讣落乡山各泪倾,世间难泯是贤名。一生官正为州掾,到死人称似砥平。夜烛已残宾馆寂,晓梅空点墨池清。祗应养得丹砂熟,却向金华洞里行。
雪夜怀坚二。明代。吴与弼。独怜游子未归时,夜半无眠有所思。稚子弱妻风雪里,孤村心事梦依依。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