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资相。宋代。许月卿。手托东南半壁天,向天捧诏下搜贤。尘沙骑鹤征鸿倦,衢道乘鸾病骥先。玉陛九重将玉立,珠帘十昊看珠联。状元宰相平生事,雅意中原愿执鞭。
《和赵资相》是宋代许月卿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赵资相的政治生涯和愿望。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手托东南半壁天,
向天捧诏下搜贤。
尘沙骑鹤征鸿倦,
衢道乘鸾病骥先。
玉陛九重将玉立,
珠帘十昊看珠联。
状元宰相平生事,
雅意中原愿执鞭。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手托着东南方的一片天空,
向天上奉上诏令以选拔贤才。
尘沙上骑着仙鹤,勤勉地征求卓越人才,
衢道上乘坐神鸾,病弱的骥马却先到达。
玉阶上有九重台阶,用来迎接宰相登上玉座,
珠帘下有十层华丽帘幕,供天上的诸位神明联袂观看。
状元宰相一生的事迹,
体现了他高雅的品味和对中原的美好愿望,希望能执掌朝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婉约的笔触,描述了赵资相的政治生涯和他对国家的期望。诗中通过对宰相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他的威严和权威。他手托天空,向天祈求选拔贤才,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责任和使命感。尘沙骑着仙鹤,衢道上乘坐神鸾,描述了宰相勤勉工作的形象。玉阶和珠帘的描绘,凸显了宰相的高位和显赫地位,以及他对中原的热爱和美好愿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赵资相的志向和追求。他希望能够成为状元宰相,用自己高雅的品味和才能来治理国家,实现中原的繁荣和安定。诗中融入了儒家思想和士人的政治抱负,表达了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切。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深入的内涵,展现了许月卿对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既是对赵资相的赞美,也是对士人的理想追求的写照,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政治关怀和文化追求。
(1216—1285)徽州婺源人,字太空,后改字宋士,号泉田子,人称山屋先生。理宗淳祐四年进士。授濠州司户参军。历本州及临安府学教授,屡疏斥丁大全等奸邪,出干办江西提举常平事。贾似道当政,召试馆职,以言不合罢归,遂闭门著书。宋亡,深居不出。谢枋得甚为推崇。有《先天集》、《百官箴》等。...
许月卿。(1216—1285)徽州婺源人,字太空,后改字宋士,号泉田子,人称山屋先生。理宗淳祐四年进士。授濠州司户参军。历本州及临安府学教授,屡疏斥丁大全等奸邪,出干办江西提举常平事。贾似道当政,召试馆职,以言不合罢归,遂闭门著书。宋亡,深居不出。谢枋得甚为推崇。有《先天集》、《百官箴》等。
送奚仲瑛进士服阕朝京。元代。丁鹤年。奚郎健笔凌高秋,排云直上蟾宫游。一枝丹桂许先折,归来两袖天香浮。早年抡材服官政,百里秋毫归藻镜。躬承天语佐夏官,幕下清谈烽燧静。家书忽报丁内艰,读礼还依孔子山。教育英才乐人乐,一旦徵书到岩壑。鲲鹏从此徙南溟,凤凰仍旧巢阿阁。
解闷。明代。唐之淳。细倾金媪双尊酒,浪拟唐人七字诗。人世百年今四十,大都难得是閒时。
满庭芳五首 其五。清代。李慈铭。花醒馀寒,柳苏丝雨,闰春留作重三。倦游词客,芳序恨长淹。为约薇壶俊侣,凤城畔、闲趁珂骖。轻阴里、朱墙一抹,松影转幢南。那堪思往事,廿年再禊,曾款精蓝。问咸丰朝士,几共言谈。惆怅僧贫树老,一株雪、犹照春衫。凭高望,斜阳燕麦,无恙是晴岚。
月夜次修竹韵。元代。黄庚。行李担书一鹤随,莲香帘幕政声驰。山川太史九州记,桑稼豳风七月诗。如晦箕裘传相种,少陵衣钵付孙枝。谋身儒术谁云拙,尧舜君民正此时。
过湖口渡。元代。方回。峨峨临峭壁,渺渺指寒洲。船压万钧重,帆开一叶浮。云沙连几郡,雪浪舞中流。目快心还恐,吾行曷少休。
将卒示嗣子蕴仁。宋代。释遇安。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
过洞庭二首。宋代。孔武仲。杳杳湖天极目中,波光日暮两陶溶。舟离庙步湾环水,帆指东山缥缈峰。昔日南征期饮马,今朝北去想骑龙。归来若得醉乡隐,愿化春醪万顷醲。
江城子 其三。清代。毛奇龄。江深不畜伺潮鸡。春和出户迟。浣纱稀。双桥钗子,填粟缀红泥,裁得荷花新样好,羞比着,嫁时衣。
江亭晚眺。宋代。韩维。是下崦嵫外,秋生沆砀间。清江无限好,白马不胜闲。雨过云收族,天空月上弯。归鞍侵调角,回首六朝山。
杨尉三和篇补其二以为答不敢虚盛意。宋代。李石。湖亭饮酒对新鹅,金错杯中卷白波。村鼓冬冬更堪忆,画船照水采菱歌。
次韵苏子由咏李伯时所藏韩干马。宋代。王钦臣。天闲不遇头亦垂,真姓本不求青丝。由来奇骨类奇士,立见俱似囊中锥。凤头初踏葱岭至,绣膊东由青海驰。春风宛转白玉镫,晚日照耀黄金羁。李侯对此意匠发,造物真比毫端奇。方歅之相岂可拟,颠倒未免雄称雌。翰林相继写高韵,何止羊何共和之。玉花照夜古称美,颜色乃是论其皮。固知神骏不易写,心与道合方能知。文章书画固一理,不见摩诘前身应画师。
闰五月十日恭诣孝陵。清代。顾炎武。忌日仍逢闰,星躔近一周。空山传御幄,茀路想行驺。寝殿神衣出,祠官玉斝收。蒸尝凭绝坞,鼗磬托荒陬。薄海哀思结,遗臣涕泪稠。礼应求草野,心可对元幽。寥落存王事,依稀奉月游。尚馀歌颂在,长此侑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