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康节三诗·晨起

和康节三诗·晨起朗读

《和康节三诗·晨起》是宋代刘黻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清晨醒来的景象,并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感慨。

译文:
一日事在寅,
晨兴宜自今。
天澄万古气,
人醒半生心。
残月留僧阁,
寒烟度石林。
营营何所得,
白发易相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一天开始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一日事在寅,晨兴宜自今”,表达了一个新的一天开始的喜悦和自我激励。寅是指早晨的时辰,表示作者在清晨醒来,准备开始新的一天。这种自我激励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对充实生活、抓住时机的呼唤。

接着,诗中用“天澄万古气”来形容清晨的天空,意味着天地的纯净和广阔,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延续和历史的长久。这里天地的气象与人生的心境相呼应,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之间联系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人醒半生心”,表明作者在清晨醒来后,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清晨的宁静让人心旷神怡,同时也激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句诗呈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

诗的后半部分,“残月留僧阁,寒烟度石林。营营何所得,白发易相寻”,通过描写景物,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残月和寒烟的形象都表达了静谧和孤寂的意味,暗示了人世间的离散和无常。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人生,因为岁月容易逝去,白发将很快到来。

整首诗词通过对清晨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传递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使诗词具有一种静谧和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刘黻朗读
()

猜你喜欢

区区九州内,横从数千里。谁设山与河?愚者分表里。

京师天下本,万国赴如水。珠犀从南来,狗马由西止。

()

几降真官授隐书,洛公曾到梦中无。眉间入静三辰影,

肘后通灵五岳图。北洞树形如曲盖,东凹山色入薰炉。

()

湖北衣冠蔼士林,十年兵革尽消沉。昆冈火后馀双璧,锦里书回抵万金。

凫舄趋朝天阙近,《霓裳》度曲月宫深。谁知海上垂纶者,去国长悬万里心。

()
户外履綦常不到,手中锄柄少曾闲。
古时废地今花坞,昨日荒陂忽蓼湾。
牧马童乖能识路,操蛇神黠怕移山。
颜曾老矣虽难免,犹在长沮桀溺间。
()
旧闻蜀酒浓,今乃举此觞。
可怜如甘言,难置烈士肠。
近者营糟丘,始传柱下方。
青菽为曲糵,碧蓼有微芳。
()

绿带春深近北堂,更看红锦烂天香。国风千古遗诗在,对此应知百虑忘。

()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

澄江净于练,归人浩思发。不信捲帘人,相思有明月。

()

尚平接马弟,仿佛记前身。
海阔元随浪,山高别领春。
难招古渡外,空老夕阳滨。

()

竹屋茅檐一树斜,冰霜意气盖韶华。
有余不尽如知道,半已青青半尚花。
()
昔闻明月观,只伤荒野基。
今逢明月湾,不值三五时。
择此二明月,洞庭看最奇。
连山忽中断,远树分毫厘。
()
不挂唇皮一句奇,少林冷坐最慈悲。
须知此道非传授,立雪神光已强为。
()

八曲云山好卜邻,楮衾萑席不忧贫。水边照日铺晴雪,竹外含风织翠茵。

()
人生如流丸,冉冉不肯住。
草变鶗鴃鸣,花零蝴蝶去。
去去无奈何,一饭三起步。
鬓绿密已稀,红颜新忽故。
()

西雍拜颜色,振鹭俱分行。绣衣浙江滨,再上君子堂。

首尾二十载,持橐侍明光。厌看南朝山,易绾吴兴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