籐枕诗

籐枕诗朗读

《籐枕诗》是宋代张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深爱江湖生活的情感,以及他对于岁月的感叹和思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籐枕诗》中文译文:
为爱江湖细雨声,
短篷欹听买随行。
那堪老去便轻软,
肯羡珊瑚与夜明。

诗意:
诗人深深热爱江湖生活,他倾听着细雨在江湖上的声音。他坐在短篷船上倾听,随波逐流。然而,他意识到人生已经渐渐衰老,变得脆弱而无力。尽管如此,他仍然羡慕珊瑚和夜明的坚韧和永恒。

赏析:
这首诗以江湖为背景,通过描绘雨声、短篷船和珊瑚等元素,展现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深情追忆。诗人用细雨声来象征江湖的风景和生活的起伏变化,这种细腻的描写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短篷船成为诗人流浪江湖的象征,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随波逐流的向往和追求。然而,诗人在岁月的冲刷下,感觉到自己的衰老和无力,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以珊瑚和夜明作为对比,表达了对坚韧和永恒的羡慕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张镃朗读
()

猜你喜欢

池面炎风起,烟痕一拂微。
无形还有影,掠水去如飞。
()

闽州山水独清晖,九曲仙源世所稀。剑浦夜天烟外小,幔亭溪树鸟边微。

胡僧共饭骊珠钵,羽士相逢薜荔衣。玉女峰南孤磬里,知君今去欲忘归。

()

士道彫丧愁天公,阴霾惨惨尘濛濛。三冬不雪春未雨,野桃无恙城西红。

春光为谁作骀荡,造物若我哀龙钟。数行墨浪合眼死,一包閒气终身穷。

()

古人亡,古人在,古人不在天应改。
不留三句五句诗,安得千人万人爱。
今人只笑古人痴,古人笑君君不知。

()

当其未生时,孰知我能老。既老复须死,何其置怀抱。

谈空与说妙,终古吻不燥。此身无厌生,得酒醉亦好。

()
大地八风初不动,老夫自驾铁船行。
莫忧船上不知晓,无有木鸡来报更。
()

不作市朝客,甘为渔钓翁。柴门危径断,犹喜一桥通。

()
清涟万顷渟为湖,湛湛一镜涵太虚。
基旁鳞次田莓莓,四望沃若皆膏腴。
蔬畦麦陇间碧树,洲蘋岸蓼连平芜。
水村落照晚钟寺,中有一山成画图。
()

上宫夜色冷漫漫,月转层霄十二栏。大地河山银作海,中天楼阁玉为坛。

虚无灵境箫声断,缥缈秋光练影寒。仙掌芙蓉看欲近,转从北斗识长安。

()

南旺湖通黑马沟,济南汶北两分流。渊源直是徂徕出,真重前人为国谋。

()
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
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
浮蚁。
一入愁肠,便有阳春意。
须将席幕为天地。
歌前起舞花前睡。
()

赤壁来游带月归,东坡行处證依稀。鹘巢瞰树摩苔碣,鹤梦横江掠羽衣。

夜话承天闲有味,春寻安国近相依。义尊还似当年意,座上诗成酒共挥。

()

道虽一致。涂有万端。
吉凶纷蔼。休咎之源。
人鲜知命。命未易观。

()

南国江山入战图,生灵何处问渔樵。

凭君休说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衲子家风在,空山自有年。
死心衣带下,生意?头边。
火种锄秋月,刀耕破晓烟。
倦来何所事,高枕夕阳眠。
()

绳束珊瑚,床连翡翠,琅玕小径饶有。净几明窗,偶然开卷,定许阿谁相守。

青灯有味,信几度、春秋不负。喜得佳儿,但慧业、早应相授。

()

玉兔光回,看琼流河汉,冷浸楼台。正是歌传花市,云静天街。兰煤沉水,澈金莲、影晕香埃。绝胜□,三千绰约,共将月下归来。多管是春风有意,把一年好景,先与安排。何人轻驰宝马,烂醉金*。衣裳雅淡,拥神仙、花外徘徊。独怪我、绣罗帘锁,年年憔悴裙钗。

()

何来长啸蹑云烟,囊似韩康卖药年。自昔灞陵无二价,相逢谁解识神仙。

()
畏日炎炎火伞张,扁舟挂席泛沧浪。
飞流溅沫倾三峡,过崄方知有底忙。
()
自叹颓然一老翁,十年奔走鬓飞蓬。
中原虎斗干戈满,四海人忧杼轴空。
葛亮平生恢复计,汾阳材略中兴功。
何当远望舂陵郭,佳气朝来正郁葱。
()

病思无端鬓有华,乞身刚喜得还家。缘深云梦泽中水,心醉武陵溪上霞。

谙道岂真须老骥,入林聊复羡归鸦。东冈旧业堪衣食,种稻条桑更艺麻。

()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
师心每独往,可否辄自必。
折足非所恨,所恨覆鼎实。
()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
雪晴村路尚残泥,茅屋清寒正要低。
野渡船虚飞鸟集,烟村路近蹇驴嘶。
坚顽那复愁空橐,老健犹能伴架犁。
蹴榻不僵君会否?更须百瓮享黄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