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履少聊挽辞二首

刘子履少聊挽辞二首朗读

《刘子履少聊挽辞二首》是张镃创作的宋代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释和书上已经年,
敌骑南来果犯边。
太息龟灵成底事,
漫闻鸿宝得家传。
平生喜踏天山雪,
晚岁愁看瘴浦烟。
务实褒称曾未泯,
不须凝恨入重泉。

诗意:
这首诗词是为了挽别刘子履而写的。诗人表达了对边疆的忧虑和对家国安宁的期望。他提到了释和书,这是一本记录了多年来国家的重大事务和历史的书籍。诗人感叹敌骑南侵,侵犯了边疆的安全。他叹息着说,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已经成为过去,但他仍然听说新一代的英雄正在继承家传的宝物。

诗人回顾了自己平生的喜悦和晚年的忧愁。他喜欢踏雪登上天山,感受雪的纯洁和高山的壮丽。然而,晚年时,他却愁眼望着瘴浦(指瘴气弥漫的地方)的烟雾。最后,诗人称赞了刘子履的务实态度,他的成就并没有被遗忘,也不需要将怨恨凝聚到重重的泉水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以挽词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刘子履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切。诗中使用了一些意象和隐喻,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国安宁的期望。

诗人通过对释和书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关注。他希望新一代能够继承前人的智慧和勇气,继续捍卫边疆的安全。

诗人在描写自己平生的喜悦和晚年的忧愁时,使用了雪和烟雾这两个意象。雪代表纯洁和壮丽,烟雾则象征着瘴气和困难。通过对比,诗人展现了人生的喜悦与忧愁,以及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诗人对刘子履的务实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刘子履的成就不会被遗忘,也不需要将怨恨凝聚到浩渺的泉水之中。这种评价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主义和实际行动的崇尚,同时也表达了对刘子履的敬佩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时局和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家国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勇气、智慧和务实精神的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张镃朗读
()

猜你喜欢

落日川上好,徘徊弄孤舟。
鸣桹进山口,清唱发渡头。
浅濑不可泝,停桡信中流。
山樽对苍翠,溪鸟自沈浮。
()
凭高阅士剑如林,故国风流变古今。
袨服云仍犹左衽,丛台休恨绿芜深。
()
试问屋藏书,何如斛贮珠。
奄奄投阁老,凛凛坠楼姝。
()
行行观我圃,物理析秋毫。
日夜新花发,春秋老树高。
力耕何所获,瓮灌未为劳。
天地一樽酒,螟蛉视尔曹。
()

野寺孤村泣断燐,半生魂梦若为真。可怜按剑看投夜,始信寒岩独有春。

沐雨栉风多载恨,锄云耕月一身贫。劳生扰扰同今昔,更莫长歌恸鬼神。

()

名满江湖刘改之,半生穷因只吟诗。

人言季布恐难近,我谓郑老真吾师。

()
风罥游丝百尺长,蜂房酿蜜露微黄。
翠榕一半委陈叶,紫柰十分留暗香。
卢橘带酸归老圃,侧生未熟去闽乡。
浮云出岫初无恋,静看卷舒何太忙。
()

明明不可铭,断续复谁听。
海上有痴绝,山中无白丁。
天风生寂籁,霜月下寒汀。

()
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
开帘正恨诗情少,风卷野香迎面来。
()

之。余意古松之散在天地间,其拄青天而蔽厚地者,可以数计周知。欲合而处之,不可得也。作问松
天下老松有数,人间不记何年。海心岳顶寺门前。我欲收成一片。
为向此公传语,却教老子随缘。龙盘虑踞负青天。岂若吾身亲见。

()
池塘暖碧浸晴晖,濛濛柳絮轻飞。
红蕊凋来,醉梦还稀¤
春云空有雁归,珠帘垂。
东风寂寞,恨郎抛掷,泪湿罗衣。
()

春信风生晚汛潮,印沙群鹭立还翘。
凭高一片迷人眼,薦苇丛边雪未销。

()

涉川振遐楫,遵坎沿脩渚。江势拍鸿濛,荡漾摩天宇。

蔽日下千艘,逗浪危帆阻。溯流舣圻岸,投篙侧浦溆。

()

方夏时苗盛,恒阳岁事愆。皇皇良宰念,秩秩祷祠虔。

牲币修群祀,旌幢拥列仙。幽穿青涧底,危陟白云颠。

()

月下秦准海,花前晏小山。二仙仙去几时还。留得月魂花魄、在人间。河汉流旌节,天风袅佩环。满空香雾湿云鬟。何处一声横笛、杏花寒。

()

东园有梅蜷不直,茨蔓罗生错如织。东风岁岁满园青,不见梅花见荆棘。

横丛恶棘何纷然,蒙密离纚将十年。坐令盘窣不得展,纵有花开谁与怜。

()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