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登南楼兼怀严圣几俞若晦。宋代。章甫。城外江山好,楼前市井喧。登高明远目,直北望中原。济世原无策,伤心不忍言。唯余忧国泪,还共水潺湲。
《独登南楼兼怀严圣几俞若晦》是宋代文人章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登上南楼独自凭栏,心怀对严圣和几俞若晦。
城外江山美丽壮观,楼前市井喧嚣不息。
登高远眺,眼前的景色明亮辽阔,直望北方的中原大地。
面对世间的浮华和纷扰,我感到无从施展救世之策,内心伤痛难言。
唯有忧国之心溢于眼泪,与水潺湲共鸣回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登上南楼独自凭栏的情景,以及他内心对严圣和几俞若晦的思念之情。诗词的开头以城外江山的美丽和楼前市井的喧嚣作为背景,衬托出作者登高远眺的场景。作者直望北方的中原,这里可以理解为他心系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然而,面对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作者感到自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心感到痛苦。他不愿言说自己的伤感和困惑,只有忧国之心溢于眼泪。最后一句描述了他的泪水与水潺湲的声音相互呼应,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在南楼独自凭栏的情景,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担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社会现象的触动。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无力感和困惑。整体上,这首诗词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
(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章甫。(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偈颂十九首。宋代。释绍昙。五十三年行脚,走遍天涯海角。早知唐丧光阴,诲不闭门独活。古松下苔石憨眠,野溪边筇枝倒卓。幽鸟啼春水奏流,湊成一曲村田乐。
西行。唐代。白居易。衣裘不单薄,车马不羸弱。蔼蔼三月天,闲行亦不恶。寿安流水馆,硖石青山郭。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常闻俗间语,有钱在处乐。我虽非富人,亦不苦寂寞。家僮解弦管,骑从携杯杓。时向春风前,歇鞍开一酌。
暮春康乐园。宋代。韩琦。榆荚纷纷掷乱钱,柳花相扑辊新绵。一年寂寞频来地,三月芳菲已过天。树密只喧闲鸟雀,台高犹得好山川。病夫不饮时如此,徒有诗情益自然。
香闺十咏 其四 扶玉椅。宋代。张玉娘。绣罢南窗睡思催,花生银海玉山颓。东风斜倚娇无力,梦入湘江隔楚台。
渔潭值雨。唐代。钱起。日入林岛异,鹤鸣风草间。孤帆泊枉渚,飞雨来前山。客意念留滞,川途忽阻艰。赤亭仍数里,夜待安流还。
金山寺。唐代。窦庠。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
海棠。明代。吴国伦。仙署名花海国移,半开风雨倍含姿。红妆向客寒犹腻,翠幔留春艳不支。欹侧漫同妃子醉,婆娑解乞沈郎诗。梁园多少青阳景,妒煞君家赤玉枝。
蝶恋花(风莲)。宋代。蒋捷。我爱荷花花最软。锦拶云挨,朵朵娇如颤。一阵微风来自远。红低欲蘸凉波浅。莫是羊家张静婉。抱月飘烟,舞得腰肢倦。偷把翠罗香被展。无眠却又频翻转。
雨中和张西麓。宋代。林尚仁。雨声听易厌,况复事关心。终夜不成寐,一春徒费吟。委红花命薄,重碧酒杯深。何日西湖上,移船系柳阴。
西京守岁。唐代。骆宾王。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醉花阴(试茶)。宋代。舒亶。露芽初破云腴细。玉纤纤亲试。香雪透金瓶,无限仙风,月下人微醉。相如消渴无佳思。了知君此意。不信老卢郎,花底春寒,赢得空无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