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三首

七夕三首朗读

诗词:《七夕三首》

中文译文:
紫宙风轻敛夕霏,
露华应湿六铢衣。
鹊桥贪问经年恨,
不觉蛛丝减旧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来自宋代作者宋庠的《七夕三首》。它描述了七夕节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首先,诗中提到的“紫宙风轻敛夕霏”,描绘了夜晚的天空。紫色的天空中飘着微弱的夜雾,伴随着微风轻轻吹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

接着,诗中出现了“露华应湿六铢衣”,这里指的是七夕节是夏季的时候,夜晚的露水会湿透人们的衣袖。这一描写展示了夜晚的潮湿和凉爽,与前句中的夜雾相互呼应,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湿润。

然后,诗中提到了“鹊桥贪问经年恨”,这是指传说中牵连了织女和牛郎的鹊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经年累月的思念和憾恨的渴望,作者似乎在质问鹊桥,询问为何恩爱的两个人不能早相聚。

最后一句“不觉蛛丝减旧机”,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无常。蛛丝减旧机意味着经年累月的等待和期盼逐渐消减,也暗示了美好的时光难以长久,与前文的“经年恨”形成了对比。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七夕节夜晚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情感。通过表达对时间流逝和恋人分离的感叹,诗人唤起了读者对于爱情和时光的思考和共鸣。这首诗给人一种深情而忧伤的感觉,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和时光流逝的矛盾情感的追寻和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宋庠朗读
()

猜你喜欢

好古多游寺,怀山喜见僧。此来成北道,好去问南能。

施饭逢溪滤,函经被雨腾。谁同西崦里,竹屋夜深镫。

()

使者徵兵夜度关,南人无奈北风寒。将军空受登坛拜,羞向灯前把剑看。

()

堂下开畦植药苗,更将灵种悉名标。吾心尽欲医民病,长得忧民病不销。

()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

小雪似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榻前侍立无遮障,吹得半身真是冰。

()

一身云影堕人间。休认彩鸾看。花叶寄应难。又何况、春痕袖斑。

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恨到眉弯。月子下屏山。算窥见、瑶池梦还。

()
寄包古刹客过门,煨芋残炉晚未温。
万里风尘迷远望,三峰文献接诸孙。
湖山春动饶佳趣,杖履时来共至言。
一笔老仙堤柳畔,人间谁怨复谁恩。
()

我技类族庖,用刀常月更。
君才妙天下,游刃得我惊。
前年获相值,因忆吴中行。

()

霜风未放江梅折,似向人间将价索。

冷然一解冰雪颜,花有天伦此其伯。见卵求鸡亦非早,只今已觉和羹好。

()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

性灵、学问两宜兼,老妪能知律转严。俗语都从书史出,一经镕铸值千缣。

()

余霞收尽寒烟绿。江山一片团明玉。欹枕画楼风。愁生草际蛩。
金茎秋未老。两鬓吴霜早。忍负广寒期。清尊对语谁

()

明年五十二,太岁在壬子。尝闻星家言,吾年止于此。

人生如朝露,早晞亦常理。儿女各长成,向平愿粗已。

()

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
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

渚宫楼阁已烟消,沙市笙歌近更饶。十里杨堤堪走马,青楼还学楚妃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