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中秋虽见月,桂花出没于云影间,有

浣溪沙 中秋虽见月,桂花出没于云影间,有朗读

《浣溪沙》是元代诗人王恽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中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月亮、桂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人心之悭、世俗之冷的思考和抒发。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中秋虽见月,桂花出没于云影间,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中秋夜晚的情景为主题,通过描绘月亮和桂花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心的贪婪和世俗的冷漠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以“中秋虽见月,桂花出没于云影间”作为开头,描绘了中秋夜的月亮和桂花在云影之间的变幻。这种景象寓意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但却常常被现实所遮蔽和压抑。

接着,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心的偏悭之感:“月色都输此夜看。人心偏处即多悭。”作者通过将月色与人心相对比,把人心的悭贪之态与月色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传达了一种对人性弱点的深思。

然后,诗词描绘了作者对世俗的冷漠和对命运的无奈之感:“碧云吹恨满瑶天。尽着冰壶凉世界,故将阴巧妒婵娟。”诗中的“冰壶凉世界”暗示了世俗的冷漠和残酷,而“阴巧妒婵娟”则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美好事物的嫉妒和无奈。

最后两句:“桂香和露温幽弹”,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和露水的温凉,展现了一种幽静和宁静的氛围。这种幽静与前文中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世俗冷漠的反思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中秋夜的月亮和桂花,以及对人心和世俗冷漠的思考,传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弱点和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感慨。同时,通过对桂花香气和露水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词在情感上既有悲凉和无奈的色彩,又透露出对美好和宁静的向往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王恽朗读
()

猜你喜欢

德水汤汤,发源灵长。
皎鉴澄彻,千年效祥。
积厚流湿,资生阜昌。

()

云锁千峰碧,泉飞百尺湫。
山蹊惊险绝,洞府足深幽。
谷静摇虚箔,岩高卧老虬。

()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
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裾。
作性常迟缓,非关诧丈夫。
()

清晨出郭恣幽赏,水寺烟村无市尘。
也知不饮是恶客,独喜能闲为达人。
信陵台畔已融雪,屠儿墓前还早春。

()

六一多遗书,二老复联德。产此名家郎,不坠稽古力。

朅来山县中,弦歌乐其职。有若崔玄炜,时送好消息。

()

仙子来仙山,授君碧玉屑。更约三千年,去看桃花结。

()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

金门初启钥,曙色正朦胧。入仗千官肃,朝元万国同。

衣冠承晓露,环佩惹春风。才薄惭无补,名题禁籍中。

()
晚食以当肉,人言蠋巧贫。
茹蔬何不可,设说未为真。
既屏猪肝累,何须鲑菜珍。
夜煨牛粪芋,朝罨破铛尘。
()

好春无胜游,烟景难再续。眷我同心人,游衍绍芳躅。

南寻乌石奇,萝径穷委曲。攀跻初阳峰,悠然豁遐瞩。

()

风动疏帘透晓寒,云归远树昼微漫。客舟有约来何晚,病榻无营卧亦安。

十里平湖迷望远,一春苦雨赏心难。乍晴更觉青山好,携手登临兴未残。

()

平生好流水,雅欲临流赋。
涧谿或过之,眷眷不能去。
青山国故乡,不肯入城府。

()
十椽水殿枕湖流,时从东皇御画舟。
楚俗不须夸竞渡,新荷香处且夷犹。
()

灵风缥缈竹花飞,怪石参差树影齐。壶里有天藏日月,杯中无海饮虹蜺。

松生太古鹤应识,路入白云山尽低。万里黄尘一回首,微茫烟水意悽迷。

()
吹箫人去。
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
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
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