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耳相。宋代。董嗣杲。眉目如生骨骼寒,后来曾纪短碑顽。双垂长耳过肩角,千古道躯落世间。覆履有方随迹灭,守龛无语向人閒。想知自丑难遮断,两扇禅扉及早关。
《长耳相》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眉目如生骨骼寒,
后来曾纪短碑顽。
双垂长耳过肩角,
千古道躯落世间。
覆履有方随迹灭,
守龛无语向人閒。
想知自丑难遮断,
两扇禅扉及早关。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长耳之人的形象,他的眉目冷峻苍凉,后来纪念他的碑文也变得短小顽固。他的双耳垂至肩角,他的身躯已经千年落在世间的道路上。他的足迹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守护着他的神龛无言地面对着人们的漠然。诗人思索着,自己的丑陋是无法掩盖的,因此应该及早关闭内心的禅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长耳之人的形象,通过描述他的眉目、长耳和身躯,展现了他的独特和与众不同。长耳象征着他的智慧和敏锐感知,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常人的隔阂。纪念碑的短小顽固,可以理解为他的事迹和存在被忽视和遗忘。诗中的「覆履有方」表达了他的足迹有着规律而有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足迹逐渐消失。神龛无语,意味着他的存在无法被言语所描述,他的境况和内心只能通过沉默表达。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的丑陋无法掩盖,因此应该早日关闭内心的禅扉,摒弃世俗的执念和繁杂的欲望。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长耳之人的形象,同时通过对自身的思考,也引发了对内心自省和超脱的思考。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饮御园梅下。宋代。王遂。主人铁石广平心,白玉堂中特细吟。已觉江南得春晚,悬知塞北更寒深。放开清影登文局,写出孤芳入素琴。保养阳和调鼎实,岁寒莫受雪霜侵。
九日绝句七首依韵奉答许存札教授 其二。元代。刘崧。临水结幽想,看山怀远情。遥怜南向雁,一一背边城。
客中九日。宋代。潘玙。破帽西风急,寒窗败叶飞。重阳今日是,三径几时归。檐上多黄菊,门前少白衣。吟情淡如水,一雁叫斜晖。
秋日杂诗 其四。清代。边连宝。清商沁骨髓,发为酸楚吟。物理有推激,欲制难可禁。金匏虽异族,竹磬乃同音。孟郊死已久,谁当知我心。
书室述怀奉寄民表兄是日得民表书。宋代。朱松。丈室无尘棐几横,吏休凫鹜散无声。舞风竹影僛僛转,萦梦炉香袅袅清。已笑荣枯卢白戏,不须物我触蛮争。故人剪烛西窗约,知复何时话此生。
成父弟作书室于前山举予旧名堂日青毡以榜之。宋代。赵蕃。土断既已久,北人谁复论。莫嗟前辈远,尚有束书存。未免文科事,犹须素业尊。怅余今白首,宁复振吾门。
鹤舒台。宋代。方信孺。危台老石寄层巅,鹤驾逢迎不记年。今日归来应一笑,山川城郭故依然。
丰湖三首。宋代。刘克庄。作桥聊结众生缘,不计全家落瘴烟。内翰翻身脱犀带,黄门劝妇助金钱。
雪残近陌,压担泥香,记腰镰亲觅。鲜芽破冷,新翠剪、几缕冰痕犹湿。
厨娘好语,道一信、花风先识。伴罽袍、公子樽前,恰认稚春颜色。
瑶花 吾亭偶谈汴中春觉菜之美,余不尝此味亦十载矣。清代。周之琦。雪残近陌,压担泥香,记腰镰亲觅。鲜芽破冷,新翠剪、几缕冰痕犹湿。厨娘好语,道一信、花风先识。伴罽袍、公子樽前,恰认稚春颜色。铜街饯腊频番,枉十度春来,芳讯长寂。愁春未醒,惟是有、海燕曾传消息。庾郎清瘦,况隽味、乡园空隔。但五辛、盘底年年,梦绕玉津萋碧。
满江红 其二。清代。易顺鼎。尺八琼箫,算不与、莺花堕劫,尽分付、才人笔底,春魂飘瞥。词客有灵应识我,书生薄命真同妾。把鬓丝、禅榻旧心情,和君说。谢娘院,鸳尘歇。秋娘渡,鸥波咽。剩青溪隔雨,红桥支月。忏泪无功聊忏梦,伤春已误还伤别。记秦淮、水榭上镫时,筝船发。
叶舞殷红,水摇瘦碧,隐约天际帆归。寒鸦影里,断雁声中,依然残照辉辉。立马看梅。试寻香嚼蕊,醉折繁枝。山翠扫修眉。记人人、蹙黛愁时。
叹客里、光阴易失,霜侵短鬓,尘染征衣。阳台云归后,到如今、重见无期。流怨清商,空细写、琴心向谁。更难将、愁随梦去,相思惟有天知。
长相思。宋代。袁去华。叶舞殷红,水摇瘦碧,隐约天际帆归。寒鸦影里,断雁声中,依然残照辉辉。立马看梅。试寻香嚼蕊,醉折繁枝。山翠扫修眉。记人人、蹙黛愁时。叹客里、光阴易失,霜侵短鬓,尘染征衣。阳台云归后,到如今、重见无期。流怨清商,空细写、琴心向谁。更难将、愁随梦去,相思惟有天知。
出郭舟行避雨树下。明代。高启。一片春云雨满川,渔蓑欲借苦无缘。多情水庙门前柳,遮我孤舟半日眠。
登净乐寺阁。明代。陈克侯。寺枕荒原白日阴,閒阶停骑一登临。千艘不断河流急,百雉平连野树深。拟向炉烟销世虑,却缘风物助羁吟。浮云西北凭栏暮,望断长安思不禁。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六十五 重荣桧。宋代。郭祥正。人老不重少,桧枯还复荣。何时逢匠石,今日栋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