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

雷峰朗读

《雷峰》是宋代董嗣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雷峰塔的景象,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中提到了"五极浮屠透泬寥","黄皮园上梵坊遥"。这里描述了雷峰塔高耸入云的景象,塔身巍峨,高度如五座极浮屠一般,顶端若隐若现,仿佛与天空相接。"黄皮园上梵坊遥"则描绘了雷峰塔坐落在黄皮园之上,梵音袅袅,宛如禅宇遥远。

接着,诗句提到了"当时雷就家曾弃,前代皇妃迹已销"。这里表达了雷峰塔曾经被废弃的历史,以及昔日皇妃的痕迹早已消逝。这句诗意呼应了时间的无情流转和人事的更迭,传达出作者对历史沧桑和时光变迁的感叹。

诗中还描述了"铃带水风传古衕,灯分山月照长桥"。这里描绘了雷峰塔周围的景色,水流潺潺,风吹铃声回荡在古街上,灯火点亮了山间,月光照亮了长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韵味。

最后两句"根基自广云层减,拥肿难供画笔描"表达了雷峰塔的实际状况。因为岁月的侵蚀,雷峰塔的根基逐渐减少,形态也变得肥胖不堪。作者表示,这样的景象已经难以用画笔描绘。这句诗意呼应了时间的流转和物质的消亡,强调了雷峰塔的历史价值和珍贵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雷峰》通过对雷峰塔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描绘富有历史意义的景物和自然环境,诗人传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时光消逝的感叹,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考人事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朗读
()

猜你喜欢

岸芷兮汀兰。风萧萧兮露漙漙。彼美人兮于焉盘桓。

山川悠悠兮路漫漫。嗟鸿雁兮隔云端。

()

寒入关榆霜满天,铁衣马上枕戈眠。愁生画角乡心破,月度深闺旧梦牵。

愁绝惊闻边骑报,匈奴已牧陇西还。

()

晓日旌旗锦满川,阿童初试汉楼船。
露桡天与神机秘,击楫人同壮志坚。
行恐黄河冰可渡,已闻青海箭先传。

()

坐夏不出户,尘缘净于扫。羽客苕溪来,访我无生道。

无生不可学,可学成缴扰。有物天地先,冥冥还杳杳。

()

关门何处通,路入乱云中。鸡唱逐残月,马蹄随晓风。

泉飞秋涧响,叶尽暮山空。感此封疆异,离心谁与同。

()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

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霤。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

()

已从沤鸟狎云深,老我无机似汉阴。
采采菊花犹满地,萧萧霜发不胜簪。
南游阻绝伤多垒,北望艰危折寸心。

()
()

祖帐西泠畔,骊歌薄暮闻。一毡犹挂雪,双舄已乘云。

官舍新栽秫,黉池旧荐芹。知君政成后,弦颂绕江濆。

()
一自梦卢头,应学乘裴蹇。
元是都门向上人,大用何嫌晚。
三岁事非遥,三捷功非远。
管取微生共此荣,联步云程稳。
()
()
羽毛干戚,张弛则殊。
进旅退旅,匪棘匪舒。
()
喜声响答缶声喧,歌笑声多日易昏。
尚有乐农遗意在,要知此地近中原。
()

一气清绝处,坤元直西方。

公生受西气,戏笔俱文章。

()
朝雨茅茨湿,披图叹禹功。
山河一掌上,宇宙九畴中。
水性惟趋下,民生本易穷。
胼胝岂无事,大智与天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