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孙翊尉。宋代。李石。口头截断不须工,谁信春秋是国风。笔下均调成一气,东屯唤起杜陵翁。
《次韵孙翊尉》是宋代诗人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诗歌的看法和创作态度。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口头截断不须工,
谁信春秋是国风。
笔下均调成一气,
东屯唤起杜陵翁。
诗意:
这首诗词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创作,强调了诗歌的自然流畅和真实性。作者批评了那些过于工艺化的诗歌创作方式,认为春秋笔法并非唯一的国风。他主张诗人应该追求自然、简洁的表达方式,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之流畅而自然。同时,他通过提及东屯和杜陵翁,唤起了读者对过去文人的回忆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短的四句表达出了作者对诗歌创作方式的看法。作者通过对比传统和口头流传的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过于繁琐和工艺化的创作方式的不满。他认为诗歌应该自然流畅,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而是要真实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诗中的"东屯"和"杜陵翁"是对历史文化的隐喻,通过唤起读者对过去文人和传统文化的回忆,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自然、真实诗歌创作方式的追求。这首诗词在简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审美观点,展现了作者对诗歌的独特见解。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李石。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游圆通寺。宋代。马仲珍。一筇吾事足,身世付科头。渐长石间笋,半遮林杪楼。云飞山欲动,木落塔如浮。游客未归去,松阴人茗瓯。
借漫兴一十五首 其二。明代。陈镒。红尘吹不到溪堂,时掬清泠沃酒肠。山外乱鸦飞过尽,数声渔笛晚风凉。
御街行 其二 汶妓褚延娘。宋代。晁补之。脸色朝霞红腻。眼色秋波明媚。云度小钗浓鬓,雪透轻绮香臂。不语凝情,教人唤得回头,斜盼未知何意。百态生珠翠。低问石上,凿井何由及底。微向耳边,同心有缘千里。饮散西池,凉蟾正满纱窗,一语系人心里。
东林。元代。杨弘道。翩翩伤弓鸟,日暮择所托。西林不可栖,东林光沃若。上无枭鸢巢,下无狐狸窟。一枝有馀安,风细蟾光薄。
遣怀兼怀姜凤阿内翰二首 其一。明代。王樵。浅疏难应俗,忧喜只随人。到处身如寄,何时我是真。兴来还自败,老去欲谁亲。回首高阳里,荀家有二仁。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唐代。朱长文。白日归来皆有意,平生事了最为难。可邻万顷烟波色,只属天随醉眼看。
渔父。清代。佚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忆仙姿(九之二)。宋代。贺铸。日日春风楼上。不见石城双桨。鸳枕梦回时,烛泪屏山相向。流荡。流荡。门外白苹溪涨。
宏农秋怀 其二。清代。梦麟。楼上秋光入望多,关山极目奈愁何。二年蓬迹余孤剑,一夜霜风走大河。古堞暮笳悲落日,乱山飞叶激颓波。故园杨柳应萧瑟,谁向章台跋马过。
换马行。清代。林徵韩。马蹄落地滚尘埃,道是天使天上来。未许邮符先及见,直呼换马声连催。马到当换故不换,下马索取常例看。但须一贯就腰缠,无语饱饫邮亭饭。饭罢曾不少迁延,上马还须惜马钱。走马城边立马上,手折杨柳当马鞭。前跕前去不须臾,后到一起是行厨。朝廷供给有正项,额外别寻达刺苏。醉后向人口譊譊,是人遇之遭鞭敲。稍有不如需索意,拚死骑将驿马跑。天使后来无一语,只是颜色多骄倨。公然下马坐悬堂,换马从容上马去。
次韵陈融甫支盐年家见赠二首。宋代。范成大。范村如荒村,一老雪垂领。高轩款门来,惊破雀罗静。披草出迎客,玉笋森秀整。短章虽寂寞,染指已尝鼎。归骖不可驻,晨昏思定省。
心泉。宋代。蒲寿宬。来寻万古意,聊结此生缘。久视都无物,中间只见天。灵根何处觅,露液晓初鲜。白发今如此,扪松忆少年。
怀方二叔子。宋代。王中。闻说临濠客,衰年谪宦贫。爱憎多异报,消息定谁真。得失虽由命,才名实累身。平生交契重,东望苦伤神。
浣溪沙 赠朱帘绣。元代。王恽。满意苕华照乐棚。绿云红*逐春生。卷帘一顾未忘情。丝竹东山如有约,烟花南部旧知名。秋风吹醒惜离声。
自三池一日过灵池十五里头宿山险尽矣。宋代。李流谦。垅头停辔望龟城,元有夷途似掌平。厌把五更供客梦,猛将一日了山程。树连新绿千林暗,日转斜红半野明。稚子另来应念我,候门深喜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