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化度寺作

鹧鸪天 化度寺作朗读
【注释】:
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这首词是作者在杭州思念苏州家人的,被思念之人当为他的苏州姬妾。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象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 ,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 ,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 ”,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 、喜欢运用的字 。“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 、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 。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 ”,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 ”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 ”,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 ,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 ,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 ”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象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 。时间不限一日 ,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朗读
()

猜你喜欢

梁山屏西南,汉水相萦带。古惟千骑居,今亦一都会。

守邦多伟人,按节森大旆。治声我家贫,能事斯亭最。

()

谁家桃树倚西邻,摘下还存树底新。日暮插头过市上,疏疏数朵颇宜人。

()
宋教仁
日落浦风急,天低野树昏。
孤舟依浅渚,秋月照征人。
家国嗟何在,乾坤渺一身。
夜阑不成寐,抚剑独怆神。
()
六花结阵护轻寒,缓带西风夹谷坛。
破竹正期多算胜,把萸何暇半酣看。
声驱黑祲千山卷,气摄黄河一夜乾。
识得天津裴度面,人心已作太山安。
()

荣枯观物理,万事总如斯。无虑复何遣,惟吟靖节诗。

()
野水浮天碧,鹅儿弄日黄。
傍人殊秀色,以酒更风光。
破壳双翎嫩,眠沙百草香。
却将金郁畅,试比菊衣裳。
()
化工何意,向天涯海峤,有花清绝。
缟袂绿裳无俗韵,不畏炎荒烦热。
玉骨无尘,冰姿有艳,雅淡天然别。
真香冶态,未饶红紫春色。
()
枫林树树有猿啼,若个听来不惨凄。
今夜郎舟宿何处,巴东不在定巴西。
()
殿下排场击土牛,君王玉仗久迟留。
内人争卜宜春喜,夺得金泥各自收。
()

弱龄诵其诗,如咏国风歌。缘情去雕饰,峥嵘障颓波。

每展襟情悦,宛尔挹藤萝。神契犹旦夕,千载何足多。

()

弱冠不饮酒,篝灯横玉绳。或云酒中趣,湛湛浮云蒸。

弃书试其言,杲若乌轮升。天根转晴雷,坚城为之崩。

()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