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朗读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推挤不去已三年,
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
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
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
数诗狂语不须删。

路转山腰足未移,
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
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
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付,
莫遣儿曹取次知。

诗词中文译文:

推挤不去已三年,
拥挤的烦扰持续了三年,
鱼鸟依然笑我顽。
鱼和鸟儿仍然嘲笑我的固执。

人未放归江北路,
我仍未能回到江北的路上,
天教看尽浙西山。
命运安排我去看遍浙西的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
高官清廉的形象之后,
处士风流水石间。
在隐士的风雅和自然之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
一个微笑的相遇并不容易,
数诗狂语不须删。
大胆的诗篇和狂言不需要删减。

路转山腰足未移,
路转弯山腰,脚步未曾移动,
水清石瘦便能奇。
水清如镜,石头苗条便显得奇特。

白云自占东西岭,
白云自己占据东西岭,
明月谁分上下池。
明亮的月光谁来分辨上下的水池。

黑黍黄粱初熟后,
黑色的高粱和黄色的稻米初熟之后,
朱柑绿橘半甜时。
红色的柑子和绿色的橘子半甜的时候。

人生此乐须天付,
人生的乐趣需要天命赐予,
莫遣儿曹取次知。
不要让子弟们依次取代而略知其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览西菩提寺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的困扰和对自然的赞美。

第一首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对比自己的境遇,苏轼抱怨已经受到了三年的推挤和困扰,但鱼鸟却依然自在,嘲笑他的执着。他渴望回到江北,但命运却安排他游览浙西的山。这里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抉择的思考。

第二首诗则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苏轼以尚书(高官)身份为切入点,表达了清廉的品质和隐士的风雅。他认为真正的相遇不容易,而真诚的诗篇和言语不需要删减。他描述了路转弯山腰的景象,以及水清石瘦的奇特之处。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描绘白云和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然之美的无限魅力,以及人们对上下之分的无谓争论。最后,他用农作物的成熟来比喻人生的乐趣,强调人生的乐趣需要天命的安排,不应被子弟们依次取代而浅尝辄止。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思为主题,通过对比和描绘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他表达了对困扰和推挤的不满,同时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乐趣的赞美,呼吁人们珍惜和享受当下的美好。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意境,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才华和洞察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夕磬警虚堂,秋衾宿上方。一声闻白雁,昨夜落青霜。

古柏深深影,旃檀细细香。孤吟同半偈,题向赞公房。

()

种花都是种愁根,没个花枝又断魂。新学甚深微妙法,看花看影不留痕。

()

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

瑟瑟轻寒,正珠帘晓卷,秋心凄紧。瘦蝶不来,飘零一天宫粉。

莫令真个敲残,留傍取、玉妆台近。窥镜。乍无人,一笑平添幽韵。

()

柳三眠后。看疏筠扫绿,隔霜依旧。苔痕忽讶,春牙迸引,涓涓寒溜。

今年道早,问见了、红襟否。戒园丁、上番休镵,初篁留拂檐垢。

()

生来曾不识衣衫,裸体年年耐岁寒。犊鼻也知难免俗,乌青三尺是围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