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之赴廷试。宋代。李吕。半生铁砚不偿劳,揽镜惊心已二毛。缚虎正须还老手,插貂未肯付儿曹。九天日月披晨翳,三峡鱼龙息夜涛。闻说西湖冠天下,水光山色动挥毫。
《送郭之赴廷试》是宋代李吕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半生铁砚不偿劳,
揽镜惊心已二毛。
缚虎正须还老手,
插貂未肯付儿曹。
九天日月披晨翳,
三峡鱼龙息夜涛。
闻说西湖冠天下,
水光山色动挥毫。
这首诗词以送别郭之赴廷试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郭之的祝福和赞美。以下是对每个句子的诗意和赏析:
半生铁砚不偿劳,
这句话意味着郭之在文学创作上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他的努力似乎无法与所得相匹配。铁砚是书写工具,借用它来形容郭之的劳动和辛劳。
揽镜惊心已二毛。
这句描述了郭之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面容时的惊讶和不满。揽镜是指拿起镜子观看自己的形象,二毛是指容颜的皱纹。
缚虎正须还老手,
插貂未肯付儿曹。
这两句表达了郭之在文学创作中的自信和才华。缚虎是指驯服猛虎,还老手表示在合适的时机释放控制。插貂是指将貂皮做成服饰,付儿曹指出售给儿曹,暗示郭之的才华不愿轻易示人。
九天日月披晨翳,
三峡鱼龙息夜涛。
这两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九天日月披晨翳表示黎明时分日月的光芒透过薄雾。三峡鱼龙息夜涛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江水波澜壮阔,仿佛有鱼龙在其中游动。
闻说西湖冠天下,
水光山色动挥毫。
这两句赞美了西湖的美景和灵感。西湖以其美丽的水光和周围山色而闻名,它被形容为冠绝天下。水光山色动挥毫表示西湖的景色如此动人,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郭之的祝福,展示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同时,通过对郭之的才华和努力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鼓励。整首诗词以简洁、意境深远的语言,让读者在品味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艺术的追求。
李吕(1122—1198)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李吕。李吕(1122—1198)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酒泉子。宋代。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其四。宋代。俞德邻。五噫休作不平鸣,世事悠悠弈一枰。歌有红儿休用比,酒无白堕亦须倾。青山倘是埋骨好,素发何嫌照眼明。鼎鼎百年三万日,晓烟收尽暮云横。
观柘枝伎。金朝。元德明。腰鼓声乾揭画梁,綵云擎出柘枝娘。帘间飞燕时窥影,鉴里惊鸾易断肠。轻细不妨重晕锦,回旋还恐碎明珰。杖头白雨催花急,拂散春风两袖香。
王度支陶挽词二首。宋代。苏辙。风迹殊不昧,声名岂偶然。长途催騄骥,爽气激鹰鹯。薏苡成遗恨,松愀卜远年。凄凉故吏尽,谁泣鬣封前。京尘昔倾盖,江国见佳城。零落旧冠剑,艰难孝弟兄。存亡看世俗,意气忆平生。晓铎知人恨,幽音亦未平。
南楼中望所迟客。南北朝。谢灵运。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