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安孙舍人寄惠蜀牋并茶二首。宋代。魏野。彩牋一轴敌琼瑰,喜见亲题手自开。远胜浣花人寄到,贵从视草客分来。百张重叠霞初卷,十色参差锦乍裁。红药篇章方雅称,老夫无用擬封回。
《谢长安孙舍人寄惠蜀牋并茶二首》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彩牋一轴敌琼瑰,
喜见亲题手自开。
远胜浣花人寄到,
贵从视草客分来。
百张重叠霞初卷,
十色参差锦乍裁。
红药篇章方雅称,
老夫无用拟封回。
诗意:
这首诗是魏野写给长安孙舍人的感谢信,信中附上了两首诗,以及一些茶叶。诗人表达了对孙舍人亲自题字和寄来的茶叶的喜悦之情。他认为这封彩笺远胜于浣花女寄来的绣品,也比起寻常草客所赠的礼物更为珍贵。彩笺上百张纸叠叠重叠,宛如初卷的霞光,十种颜色交错参差,犹如锦织品剪裁出来的。而诗文的内容则雅致动人,被赞誉为红药一般的好听。然而,诗人自谦道自己已年老无用,不值得回赠。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孙舍人的感激之情,并以此为主题展开了一番赞美。诗人通过形容彩笺的美丽和茶叶的珍贵,表达了对孙舍人的赞赏和感激之情。他将彩笺形容为重叠的霞光和锦织品,展示了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美的工艺。他还赞美了孙舍人亲自题字的诗文,将其比作红药,表达了对其文采的赞赏。整首诗以感谢之意为主线,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又展示了他对孙舍人的推崇和敬意。同时,诗人以自谦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无用感,使整首诗更具感人之处。
这首诗词通过对彩笺和茶叶的形容,以及对孙舍人的赞美,展示了宋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赠礼之道。诗人以简练而精确的语言,刻画出了美丽的图景,并表达了对孙舍人的感激和敬意。这首诗词既有实际礼物的价值,又充满了情感和人情味道,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魏野。(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天风入扇吹苎衣。小红楼、夜气正微。有人在、冰弦外,水精帘、花影自移。
阳台只是虚无梦,便不成、凉夜误伊。想闲了、流离簟,就一身、明月伴归。
惜奴娇 其二 席上梦锡、汉章同赋。宋代。史达祖。天风入扇吹苎衣。小红楼、夜气正微。有人在、冰弦外,水精帘、花影自移。阳台只是虚无梦,便不成、凉夜误伊。想闲了、流离簟,就一身、明月伴归。
衙斋春日偶成。明代。黄公辅。几日桃花雨,乍晴闻午鸡。穿花游蝶出,拂槛绿阴低。旅况尘情澹,乡心客梦迷。倚栏无限意,日影又窗西。
四十咏 其十三 叶文庄盛。明代。王世贞。文庄琐垣彦,直志济遐瞩。边土仗雄望,岭越借宁隩。日晏坐繁省,归来奏清曲。古道终有谐,今焉叹时服。
附南越五主二首 其二。明代。郭之奇。兴王远虑繇任尉,背汉阴谋自吕嘉。因时割据凭抢攘,万里提封赖远遐。南天声教奚堪阻,岭服文明莫漫遮。岂有百年更化日,卧榻长容椎髻哗。三窟何当留狡兔,一朝谁恃逞蛮蜗。攻王杀使楼船入,珠海丹崖起乱霞。赵宗吕族同灰烬,倾国终应反灭家。独怜樛氏怀私计,鏦矛无力断长蛇。颇似当年挑越衅,空教肝脑蔽长沙。一样司晨归二牝,开端酿祸并堪嗟。
湖上。宋代。王柏。木落孤山分外孤,尖风索索响枯芦。暗香全未传消息,和靖还曾著意无。笙歌只解闹花天,谁肯敲冰掉小船。要识湖山真面目,偷他冷月访三贤。
退院诗十四首 其六。明代。释函是。古今浩浩足商量,谁转西飙山叶黄。万里干戈江色动,一林松竹鸟声凉。山头野鹿如无事,树里人家似著忙。探幽戴日忘劳捍,浃汗如珠归路长。
登寺后峰绝顶。宋代。喻良能。杳杳扶筇上翠岑,松风萧飒五云深。不知直自登临处,下至平川几百寻。
谒于肃愍公墓。明代。陆弼。荒坟邻近鄂王宫,异代孤臣伏腊同。北狩忽闻哀痛诏,中兴多仗保釐功。百年天地回元气,五夜松杉度烈风。圣主只今恢庙略,玉门闻巳罢和戎。
赠无择老禅因观稼。宋代。郑霖。两年风雨为民愁,那得偷閒物外游。谁谓秋鸿留爪甲,吴侬一稔殿眉头。
和晏子忠。宋代。吴泳。每逢耆旧问,夸说太平年。橘柚三冬富,荷花万顷联。断岩书姓氏,胜迹已蹄筌。群盗方如蝟,渠鞭恐著先。
绝句五首。宋代。梅尧臣。葑田青仄博弈局,岛树墨榲烟雨图。已去杨州百余里,回头还隔几重湖。
送公桓行。宋代。吴则礼。汾河水落雁南飞,一马萧萧木脱时。苍鬓宁堪异乡别,幽人况有故园悲。山头日没喧笳断,陇底驼鸣塞草衰。千里黄云太行路,自怜北望独相思。
次韵同年杨使君回自毗陵同泛石湖舟中见赠 其二。宋代。范成大。曲误不须顾,客狂当好看。日斜双桨急,风驶夹衣寒。剩说归田乐,休歌行路难。石湖三万顷,何处觅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