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原塔。宋代。苏辙。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临江漮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居原塔》是苏辙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屈原的遗址在秭归山上,那里曾是古代巴子国的所在。山中有一座遗留的塔,过往的人们迟疑不敢确认它的来历。这座高高矗立的塔又是谁所建呢?屈原已经去世多年,岂能期待他亲自动手呢?站在江边,望着漮水澎湃,内心中的慨叹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他南下寻访重华,为孤直而奋斗。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他的悲伤,只看到他努力修筑土墙的高高在上。
诗意和赏析:
《居原塔》以屈原的遗址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苏辙对于历史的怀念与思考。诗中提到的居原塔,是屈原故居的象征,是一个见证了屈原辉煌过去的遗迹。然而,时光流转,人们对于这座塔的来历已经模糊不清,过往的人们也难以辨认。这种描写在诗中显现出一种深深的历史沉思与人事更迭的感慨。
诗中的江边景色和漮水的描绘,给人以宽广和壮丽的感觉。它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时代的变迁,与屈原的悲怆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苏辙站在江边,不禁感叹人事如梦,历史更迭,然而他内心中的坚定和追求却依然清晰。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苦衷。他提到世人对于自己的悲伤并不了解,只看到他努力修筑土墙的高高在上。这里的土墙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世俗的境界和功名的追求。然而,诗人苏辙却坚守着内心的坚定和真诚,尽管他的悲伤和愿望未能为世人所理解。
整首诗以对屈原和历史的怀念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塔、江等景物,展现了作者苏辙对于历史传承的思考和对于真诚追求的坚守。它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沉淀的敬畏和追求真实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大兴隆寺斋居次韵简何中舍仲默。明代。潘希曾。古寺来春夕,溶溶月满亭。忽闻歌白雪,独坐叹晨星。蜡炬生花赤,沉烟作缕青。故人妨促席,肠断暮云停。
山西庄舍赠信上人和彦时兄四首。宋代。王之道。四壁萧然犬自驯,年来食粥甑生尘。相逢未暇寒温语,请效参寥作故人。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其十八 溪光亭。宋代。苏辙。溪亭新雨馀,秋色明滉漾。鸟渡夕阳中,鱼行白石上。
丙洞。明代。王宠。天倾霞石开,日映云门敞。芙蓉秀绝壁,菡萏排仙掌。下窥黯无垠,侧眺纷有象。丹藤蔓冰壑,苍苔蚀银榜。野鹿浥飞泉,寒兔逃平莽。攀萝眷仙灵,折麻私向往。访道空名山,前途浩漭漭。谁令浊世忧,扣我凌云想。
宫词 其七十九。宋代。赵佶。英华相背露台高,夹道双亭气象饶。每待中秋开夕宴,月轮平处奏箫韶。
玉簪。宋代。王安石。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
题吉水南华寺 其二。宋代。刘弇。野兴由来惬杖藜,层峦影里见翚飞。虚空一炷起凝碧,化作九天云染衣。
凌云寺。唐代。李习。古寺临江间碧波,石梯深入白云窠。僧禅寂寂无人迹,满地落花春又过。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 其四。宋代。王安石。冠工新意斲檀栾,雾卷云烝久未乾。遗我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移居盘山 其一。清代。永宁。卜宅依山麓,从容亦苟完。编篱三径曲,凿牖一天宽。鼓腹煨鸱芋,章身制鹖冠。举家清且健,随在可盘桓。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三首以谢。宋代。陆游。家园破社得鹰爪,舌本初参便到眉。忽喜云腴来建苑,坐令渴肺生华滋。
暇日步西园感物辄为诗得七篇·秋圃。宋代。张耒。秋圃寂无有,萧条残菊枝。老蛩依日叫,暗蝶傍人飞。锁涩门开少,莎长人到稀。旧游浑记得,到处即如归。
浣溪沙。清代。曹贞吉。宛转红丝结鼓忙。避人学绣睡鸳鸯。朱朱粉粉自成双。雪作猧儿纤手怯,香拖髻子缅虫光。夜深待月下回廊。
王世赏大参以途间诗六首索和次韵如左 其四 祁阳。明代。张吉。形影相随自不孤,观颐敢道口难糊。度香桥外寒芒动,遥望文星落半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