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千之侄西归

送千之侄西归朗读

《送千之侄西归》

京洛东游岁月深,
相逢初喜解微吟,
梦中助我生池草,
别后同谁饮竹林。
文字承家怜女在,
风流似舅慰人心。
便将格律传诸弟,
王谢诸人无古今。

中文译文:
很久以前,我在京城和洛阳游历,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了。
初次相见时,你对我的微弱吟咏感到开心,
在我的梦中,你帮助我生长了池塘边的草,
分开后,我不知与谁一同在竹林中畅饮。
我的文字传承了家族的关爱女儿的情怀,
你的风流举止令人感到像舅舅一样的安慰。
我将这些格律传授给我的弟弟们,
这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的王谢之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文学传承的重视。

诗人回忆起自己在京城和洛阳的游历,描述了和千之侄初次相见时的喜悦,感叹了时光的流逝。在诗人的梦中,千之侄帮助他生长了池塘边的草,这里可能是借景抒发对千之侄情谊的深厚。分别后,诗人思念千之侄,不知他去了哪里,在竹林中与谁共饮。这种无法预知未来的别离给诗人带来了一丝忧伤和惆怅。

诗人提到自己的文字传承了家族对女儿的关爱,这可能是指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怀和尊重。他称赞千之侄的风流举止,认为他的行为举止给人们带来了舅舅般的慰藉和安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格律传授给弟弟们,认为这种传承是对王谢之礼的继承。王谢指的是古代的文学家、诗人,这里表示苏辙的格律传承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辙对亲情的思念和对文学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千之侄的敬爱和对自己作品的自豪。通过描绘感情和引用历史典故,诗人传递了对家族传统和文学价值的呼唤和弘扬。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雨意**,养花天气,卖*何处春箫。
清明上已,车马正连朝。
对酒唱、归时多忘,惜华心、醉后偏饶。
凝云暮,青楼帘卷,几度对魂销。
()

我居溪南望城北,最高园台竹树碧。眼前带湖歌舞空,耳畔茶山陆子宅。

知君才自天竺归,那得缁尘染客衣。日携研席过阿连,怡神散发思采薇。

()

雨蓑烟笠洞庭秋,独茧纶轻一叶舟。
拟共停桡醉天幕,缓歌濯足不回头。

()

西风起穷巷,众木又凋零。
蕙浦月华白,竹窗灯影青。
故人难重见,邻笛不堪听。

()

山外溪平不肯流,山前乔木易知秋。水晶宫里清幽地,不信无人著钓舟。

()

精金喜入陶熔手,玉鉴直须明主知。
志士本来能许国,古人所恨不逢时。
汉成不用朱云剑,舜帝尝闻大禹辞。

()
柴鸣竹爆惊人耳,大洋海底红尘起。
家犬声狞夜不休,陆地行船三万里。
坚牢地神笑呵呵,须弥山王眼觑鼻。
把手东行却向西,南山声应北山里。
()
轻轻弹指便开门,百亿门前百亿身。
妙应因缘通处处,圆明个事遍尘尘。
华间蜂採黄须蜜,柳上莺传青眼春。
归日相呼满钵饭,一时分付饱参人。
()

难谌惟帝,厥命孔赫。鉴于九有,显相有德。先宋九君,既南而微。

微不遂倾,世臣毗之。世臣之家,鄮山之下。岁时来归,旗节车马。

()
但爱秋月明,不厌秋夜永。
掀髯立长风,舞手弄孤影。
天净神宇清,露重衣袂冷。
隐约辨山河,分明认奎井。
()

昨夜西风撼我扉,不愁吹叶落梧枝。祇愁吹到头颅上,短发星星见二丝。

()
话别哦诗当酒瓯,竹萌成笋麦方秋。
数声春后呼风鸟,百丈朝来送浪舟。
已得通津好消息,何妨旧物小淹留。
到官应动乡关思,南浦西山若个优。
()

精舍锦溪东,依然梵宇同。一灯禅榻寂,孤磬世缘空。

花散诸天雨,松生万壑风。池光与月色,相对意无穷。

()

又从连帅请,还作岭南行。穷海何时到,孤帆累月程。

乱蝉吟暮色,哀狖落秋声。晚路潮波起,寒葭雾雨生。

()

菖蒲叶老水平沙。临流苏小家。画阑曲径宛秋蛇。金英垂露华。烧蜜炬,引莲娃。酒香薰脸霞。再来重约日西斜。倚门听暮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