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

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朗读

《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三首》是苏辙在宋代所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蜀认识公安道挽初,南都从事余。
一句话就知道我可靠,长久的友好还有谁能及。
学术才能留下元叹,家族声望传给伯鱼。
寒霜天接近我的生日,听到挽文心中感慨无尽。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致赠司空张公安道挽词的三首之一。诗人回顾了自己与司空张公安的交往经历,并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友谊之情。诗中提到了张公安的学术才能和家族声望,表达了对他的赞赏。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即将过生日,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对挽文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司空张公安的敬佩和友情之意。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与张公安的相识和交往,表达了对他品德和才能的认可。使用了简练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学术留元叹”和“家声付伯鱼”分别指张公安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家族的声望传承,显示了他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也凸显了诗人对张公安的钦佩和敬重。

最后两句“霜天近生日,闻挽重唏嘘”描绘了诗人即将过生日的情景,而听到挽文时心中涌起的感慨和感叹。这种情感的流露增加了整首诗的情感厚度,并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苏辙对司空张公安的敬佩和友情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和岁月的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微波月地,水样流年,浸来都湿。觅影偏逢,凉魂步入花路白。

啼鹃泪尽东风,感离红家国。今夜星前,恨天有个人立。

()

嗜古延陵翁,古器每珍蓄。汉鼎砂痕黄,商彝藓斑绿。

有炉其形方,吉金制殊朴。流传宋中兴,屡寓尚方目。

()

仙客开金箓,元辰会玉京。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

磬杂音徐彻,风飘响更清。纡馀空外尽,断续听中生。

()

暗风吹,深巷雨。幽梦绕晴渚。一水清莹,照见须眉妩。

年年杏蕾凝红,蒲芽抽绿,春长在、桥东老圃。

()

春风浩荡龙泓口,逢逢船鼓惊雷吼。
皇华使者拜捧徽书,万里习帆上南斗,
岷发报上下十六城,后先持节知几人。

()

细雨斜风,寒砧落叶,年年做就重阳。偏今宵明月,满地凝霜。

愁绝绿窗深掩,挑兰灺、伴过凄凉。无聊甚,瓶花影里,独自持觞。

()
谁翻新曲玉溪滨。
何日得为邻。
醉里行歌相答,步随泉石松云。
如今又是梅时候,只有眼中人。
()

何年种芝白云里,人传先生老莱子。

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

()

君王无事日临戎,韎韐亲调白玉弓。
千骑红袍齐扈跸,臂鹰遥出建章宫。

()

攀翻宰树暂徘徊。草草安排。昔人徒步陈鸡絮,愧公家、仆马觥罍。华表旧愁满目,黄粱残梦伤怀。
欲将庄列等欢哀。对卷慵开。凭高指点虚无路,问何年、辽鹤归来。宿酒得风渐解,小舆待月同回。

()

大宝州中无不有,难分高下与洪纤。海名香水随心见,珠号摩尼信手拈。

莫道山河如幻化,须知世界要庄严。上人燕坐悠然处,俗士如何不具瞻。

()
清幽自足倚绳床,雨过浮云敛八荒。
雄郭西风鸣夜籁,太虚凉夜泻秋光。
槐花缀粉粘苔砌,桂子飘香入草堂。
倦卧不知身是客,残灯欲灭泣寒螀。
()

有时峡坼流云逗,有时云薄峰尖透。主人蹑屐伛偻归,剪得氤缊满双袖。

()

战城南,天日惨,积骨如丘塞烟晚。轻身长剑觅封侯,万里胡为不生返。

我军已战胜,彼军遂倾覆。忍使天寒闻鬼哭,全生无功空碌碌。

()

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疏。

旧醅难重漉,新菜未胜鉏.才薄无潘兴,便便画偃庐。

()

日淡隔云幕,地虚铺雪毡。捲帘看不见,如画旧山川。

岂忆三杯酒,能回六月天。一声何处笛,吹裂野梅边。

()
莽莽晴川水,寥寥病客舟。
来随风浩荡,去逐雨淹留。
生计梁边燕,归心海上鸥。
多惭故人句,欹卧一长讴。
()

九曲亭犹好,樊山纵马蹄。人经赤壁水,燕带雪堂泥。

词赋名空擅,川原草自萋。潘生遗法在,春酿过桥西。

()

晚随酒客花间散,夜与琴僧月下期。

()

壮志摧颓貌亦衰,岂知官舍傍岩隈。
此身不是京尘里,饭了沿山看腊梅。

()
当年早有菟裘意,岁晚尘埃尚困予。
闻说龙江真可隐,欲将余日寄仙居。
()
玉女扫天净,雍观掠江宽。
问君何事底急,夜半挟舟还。
三岛眠龙惊觉,万顷明琼碾破,凉月照东南。
碧气正吞吐,满挹漱膺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