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晴不定简唐觐秘校并敖吴二君五首

阴晴不定简唐觐秘校并敖吴二君五首朗读

《阴晴不定简唐觐秘校并敖吴二君五首》是苏辙的一首诗,描绘了景色的变化和人们的艰难处境。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蚕眠初上簇,
麦熟正磨鎌。
云气重重合,
江流夜夜添。
荐饥人甚困,
多病我仍兼。
欲就桥南宿,
单衣莫雨沾。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变化多端的时刻,描绘了大自然中的景色交替以及人们的艰难境况。诗中通过描写蚕眠和麦子成熟的过程,展示了季节的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云层密布,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淌,这些景象都显示了自然界的变幻无常。与此同时,诗人也描绘了人们的困境,饥饿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诗人自己则身患多种疾病,生活也并不轻松。最后,诗人渴望找到一个可以过夜的地方,希望不要让他独衣单裳被雨淋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们困境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诗人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将蚕眠和麦子成熟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展示了季节的更迭和农耕劳动的辛勤。同时,云层的交汇和江水的流淌,更加强调了变化无常的自然界。

在描写人们的困境方面,诗人通过"荐饥人甚困,多病我仍兼"的句子,表达了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困境。饥饿和疾病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巨大问题,而诗人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这使得他对这些问题更加敏感和关注。

整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和人类的境遇,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怀。这首诗以平实的笔触,展示了苏辙对社会困境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

百年事业此悬弧,倚席弹冠更献图。欲比荀家齐淑爽,先于屏上指之无。

()

夜光昭清泠,璇源载圆折。朝阳未羽仪,五色先丹穴。

松柏出涧壑,众木皆秃屑。方其一寸青,意已傲冰雪。

()

叠石峰之颠,下瞰杨梅涧。
平地数亩余,水石光灿烂。

()

别后蓬莱系梦思,殷勤青鸟忍长辞。宁知驿柳催程日,已是宫梧溅泪时。

让德弥增尧母痛,吟魂徒使楚臣悲。春风吹断情何在,惟见城头半展旗。

()

炎凉虽世态,不信在同舟。自去梁间燕,真同水上鸥。

婢原无赤脚,仆已鲜苍头。亭午炊烟绝,何能免百忧!

()

楼对仙城望不赊,新开林壑驻烟霞。当门小径宜栽竹,背屋閒园可种瓜。

座引青藜频徙倚,醉馀皂帽任欹斜。问奇客指戟郎宅,送酒人寻处士家。

()

湖边山影里,静景与僧分。
一榻坐临水,片心闲对云。
树寒时落叶,鸥散忽成群。

()
短筇行乐出柴荆,雪意阑珊却变晴。
林际已看春雉起,屋头还听岁猪鸣。
()

余发已种种,子来真枉生。深勤两凫集,何止一牛鸣。

晚径泥犹滑,春江岸欲平。论诗方有味,为我老弥明。

()

朝亦不如意,暮亦不如意。今日只如此,来日复何异。

一欢强欲谋,百忧已先至。乃至尘网苦,动辄心万计。

()

愔愔山月照峨眉,未暇西游鬓已丝。胜日来陪巨卿友,莫年亲见德云师。

解除须发元非错,肯老山林更自奇。趺坐绳床两无语,此心真有几人知。

()

临风独往路,晴雨淡相因。远树红初见,荒畦绿尚匀。

篱中过流水,竹里出幽人。鉴远寒暄略,思深起坐频。

()
漠漠昼烟披,纵横见渔艇。
轻桡上急水,或与飞鸿并。
鱼大钓丝微,牵随碧潭迥。
向晚得志归,浩歌山月静。
()
□□山色共承宣。
君秩满、我迟延。
几度醉花前。
曾怪杀、春山杜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