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韩持国书报新作茅庐。宋代。梅尧臣。闻君作茅庐,正在西轩西。定移旧蔬圃,稍改新药畦。其高如伯鸾,况亦有隐妻。今方汉德盛,不必之会稽。
《得韩持国书报新作茅庐》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闻闻作茅庐,就在西轩西。
固守旧蔬圃,稍稍改新药畦。
它的高度如同伯鸾,更何况还有隐居的妻子。
如今国家形势良好,不必去会稽。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梅尧臣得到韩持国的来信,得知他正在建造一座茅屋的消息。诗人对此表示赞叹和欣喜,并表达自己对韩持国的祝福。诗中提到了韩持国的茅屋高度如伯鸾一般高耸,暗示其建筑的壮丽和独特之处。诗人也提到韩持国有一位隐居的妻子,进一步突出了韩持国的隐逸之风。最后,诗人表示国家形势繁荣昌盛,没有必要远行到会稽地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韩持国的赞美和对他所从事的茅屋建造的称赞。通过对茅屋的描写,诗人展示了对韩持国建筑才华的赞赏,茅屋高度如伯鸾的比喻也给人一种壮丽和高远的感觉。诗中的"旧蔬圃"和"新药畦",则体现了诗人对韩持国的创新和改革精神的肯定。
诗词中提到的"隐妻"一词,则显示了韩持国不仅有建筑才华,还有隐居的妻子,暗示了他过着清净隐居的生活,进一步突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隐逸之风。
最后一句"今方汉德盛,不必之会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的庆贺,并鼓励韩持国不必远行,因为国家形势良好,没有必要去远离家乡。
整首诗词简洁明快,用字精准,通过对韩持国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庆贺,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真诚祝福。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醉後。宋代。王令。醉里分明别是天,最宜沉溺过流年。平时政要全稽古,盛世朝廷不乏贤。但得有生皆自遂,不妨吾属亦陶然。沉湘死屈如何者,却把醒名欲自专。
四时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春雨三绝句 其一。明代。刘基。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古墙芳草无生处,一滴还成一点苔。
哭朱季美 其二。明代。张萱。临池我爱黎瑶石,焚研曾怜邓玉庵。君去好寻林太史,鹅经鹘帖更须参。
严之天宁寺旧有潇洒亭今废偶读志书见钱公可则因和之。明代。林光。亭废逢僧未问因,后人谁复续前人。我来景物还潇洒,不解行春且醉春。
赋环波亭送杨校勘归豫章。元代。迺贤。积水敞华构,参差带幽壑。微风动轻蘋,绿云泛珠箔。天空夕阴敛,川回游鳞跃。徘徊沧洲梦,露下翠衾薄。公子属鸣佩,逍遥陟延阁。微吟省树移,缓步庭花落。放舟返春渚,言恣林泉乐。挥觞靡可留,怅望青山郭。
闻诏下示儿侄。宋代。王洋。一封丹诏聘儒林,福褐书生竞拂衿。发愤正须先贾勇,莫教空望壮元心。
过钦止。宋代。赵蕃。一饭肯留我,群书容恣繙。雨收还摵摵,云破复昏昏。山水琴中趣,桑麻野外论。淡交真有味,炎附卒成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