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仲经举儿,小字高闾,所居名高斋。金朝。元好问。行斋活计五车书。真欲釜生鱼。天公也相料理,新得掌中珠。看骥子,弄*雏。最怜渠。青衫竹马后日,迎门好个高闾。
《诉衷情 仲经举儿,小字高闾,所居名高斋》是元代作家元好问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的家庭生活和对儿子的深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仲经举儿,小字高闾,
所居名高斋。
行斋活计五车书,
真欲釜生鱼。
天公也相料理,
新得掌中珠。
看骥子,弄*雏,
最怜渠。
青衫竹马后日,
迎门好个高闾。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深情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作者以仲经举儿为主题,描述了儿子的小名叫高闾,家中的居所名为高斋。作者在家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专心致志地读书写字,以求学问的进步。他渴望能够有所成就,就像煮鱼一样,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认为天公(上天)也在默默地照料着他,给予他珍贵的宝物。他欣赏儿子的才华,像看着一匹骏马,玩弄着小鸟一样。作者最怜爱的是儿子,对他充满了深深的父爱。
诗词的最后两句描述了儿子长大后的情景,穿着青衫,成为作者的挚友和伴侣。迎门时,高闾是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物。
这首诗词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对儿子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期望,同时也传递了家庭温暖和亲情的主题。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问。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将往台湾次韵兰卿赠 其一。清代。胡承珙。觚棱昨夜梦瀛洲,踪迹无端出九州。历历风烟诸岛碎,茫茫星斗四天浮。题诗剩欲誇奇观,报国何曾效细流。回首中原青一发,祇应西北倚高楼。
风幡亮上人游浙。宋代。释惟一。动在风幡动在心,集云棒下已分明。而今百越三吴去,肯听它家热碗鸣。
雨坐读史记忆子中兄茆堂已开北渠赋此奉呈三绝 其三。元代。刘崧。鸡犬萧条少四邻,孤村风雨自荆榛。愁来爱读平原传,浊世翩翩一伟人。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宋代。释师范。作家相见,有底凭据。迥无人处,聚头共语。寂子无端撼茶树。
陈循中求赋高丽墨诗为作长句。宋代。谢薖。老松收烟琢玄玉,可试洮州鸭头绿。来从万里古乐浪,传到麻源第三谷。要须岱郡鹿角胶,捣成方解土炭嘲。请君摩研写新作,一弄潺湲吊康乐。
南乡子(大雪韩叔夏坐中)。宋代。向子諲。梅与雪争姝。试问春风管得无。除却个人多样态,谁如。细把冰姿比玉肤。一曲倒金壶。既醉仍烦翠袖扶。同向凌风台上看,何如。且与芗林作画图。
哀江岷樵中丞 其二。清代。蔡寿祺。危城援绝讵能全,百战余生一旦捐。投笔漫夸班定远,裹尸真见马文渊。丹心耿耿同朝惜,青史煌煌异日传。不为枌榆叨庇荫,临风也合泪潸然。
荔支诗 其三。明代。释今无。蓬山翠实那堪比,合浦明珰不易求。一种绛绡包不得,幽香妒杀水晶毬。
广三妇艳四首 其二。明代。胡应麟。大妇字若兰,深闺理流黄。中妇字罗敷,陌上行采桑。小妇字莫愁,盈盈居画堂。丈人但安坐,满目饶春光。
摸鱼儿(邵清溪赋,效颦谩作)。宋代。何梦桂。把心期、半生孤负。玉堂元在何处。朱弦弹绝无人听,空操离鸾烈女。遇不遇。休更问、悠悠世事都如许。人生草露。看百岁勋名,青铜宾影,抚剑泪如雨。知谁语。落落江空岁暮。人间一梦今古。雷塘十里斜阳外,野草寒鸦无数。身世寓。聊尔耳、江山有恨谁堪付。冰心更芳。都说与梅花,参横月落,一醉且归去。
脩竹吟和邬户曹佩之十二首 其十二。明代。顾璘。小径中林宛转通,薇花秋晚堕疏红。三三五五含香侣,耐可婆娑退自公。
望江亭。明代。刘基。柳拂江亭旧画栏,望潮人去地应闲。寝园寂寞秋风里,行殿荒凉野草间。白塔尽销龙虎气,荒城空锁凤凰山。兴亡莫问前朝事,江水东流去不还。
游岳麓宫抱黄洞。宋代。廖行之。长沙不足容回旋,放脚直到清虚天。层云荡胸意矫矫,皓月入袖情娟娟。扶摇浩荡九万里,城郭仿佛三千年。仙期汗漫直牛斗,此志理我乘风船。
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唐代。顾况。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
尼童何了诜从道一长老六年一忽舍去莫知所之。宋代。叶适。一师今何去,天目万丈云。着我粗袈裟,对住大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