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荠》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食荠
采采珍蔬不待畦,
中原正味压蒪丝。
挑根择叶无虚日,
直到开花如雪时。
中文译文:
品尝着鲜美的荠菜,不必依赖菜畦,
中原的食物真正美味,盖过了蒪丝。
挑选根茎和叶片从未错过太阳的时辰,
一直到荠菜开花如雪的时刻。
诗意和赏析:
《食荠》这首诗词描绘了陆游对荠菜的品味和心境的表达。荠菜是一种早春的蔬菜,陆游以品尝荠菜的方式来抒发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的前两句"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蒪丝"表达了陆游对中原地区食物的推崇。他认为中原的食物非常美味,甚至胜过了蒪丝(一种菜类)。这里的"采采珍蔬"形象地描述了采摘荠菜的场景,传达了作者对新鲜蔬菜的喜爱。
接下来的两句"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描绘了陆游对选取荠菜的细致和耐心。他在挑选荠菜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阳光明媚的时刻。最后一句"直到开花如雪时"暗示着荠菜的花期,以及荠菜花的美丽和纯洁。
整首诗词通过对荠菜的描述,抒发了陆游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细致、耐心和纯洁之美的追求。这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平凡的蔬菜与作者内心世界的联系,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淮南篇。明代。王邦畿。淮南王,好神仙,轻薄千岁少万年。水晶屏风珍珠帘,日火不生光见天。光见天,游天衢。天衢欲登天中枢,青鸾白凤鸣区区。桑田沧海隙日尘,须臾变化成昔今。成昔今,贵明达,求仙不求至仙伯。愿乘云气游九州,九州远大心无忧。
塞下曲 其三。明代。张应申。秣马初辞插箭岭,荷戈又戍受降城。夜阑纵有还乡梦,无奈鸣笳断续声。
送冯子庄赴秦州将官述其督诗之语以广篇首。宋代。李之仪。我诗易得君休叹,君节难攀我自知。问会但嗟归有日,奏功方看独先时。箫笳部曲催骄马,绵绣山川入綵旗。莫讶黄金偏满手,平生□□是男儿。
哀江帅张常二首。宋代。刘克庄。昔我居戎幕,为侯论战勋。斋旄俄烜赫,书札尚殷勤。国难忠方见,天高事未闻。九江残部曲,暗哭故将军。
右方伯曾公过访赋赠二首 其二。明代。胡应麟。突兀高牙大海傍,分符犹忆旧黄堂。儿童是处誇骑竹,父老经时识种棠。北阙丝纶催晓露,西泠弦管竞斜阳。双龙总属司空佩,几夜寒花拂剑铓。
茅亦山相过。元代。黄庚。故人过我竹边居,谈笑从容乐有余。洗盏共尝春瓮酒,挑灯对读夜窗书。归来尚忆渊明菊,高卧谁知诸葛庐。醉后达观今古事,寥寥千载只须臾。
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其三。宋代。陆游。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
题西湖水阁。宋代。常颛孙。倚湖松竹拥楼台,景物招人得得来。谁识我身非俗物,洞门深锁不容开。
多稼轩劝农诗。清代。胤禛。夜来新雨过,畿甸绿平铺。克尽农桑力,方无饥冻虞。蚕筐携织妇,麦饭饱田夫。坐对春光晚,催耕听鸟呼。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六·玉女捣衣石。宋代。范仲淹。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清明病中。宋代。贺铸。寒食晴旸少,江南此候同。侵晨泼火雨,薄暮驾潮风。目力书签上,生涯药裹中。可怜佳节物,似不系衰翁。
迎柏山。明代。张子翼。柴门日日倚云开,风落霜榕点径苔。山带寒烟含雨过,畦连秋水挟鸥来。谈玄正讶杨雄阁,觅句须怜子建才。花下久悬高士榻,遥听车马到蒿莱。
送裴图南。唐代。王昌龄。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艳歌行。明代。刘基。亭亭松柏树,结根幽涧隈。高标拂云日,直干排风雷。曾经匠石顾,谓是梁栋材。明堂未构架,厚地深栽培。荧星入天阙,武库一朝灾。搜求到栎朴,谷赤山城垓。般尔死无人,钩绳付舆台。路阻莫自致,弃之于草莱。天寒斧斤筑,岁莫空摧颓。三光无偏照,四气有还回。斫丧在须臾,成长何艰哉。孰知真宰意,怅望使心哀。
仙会楼。宋代。黄裳。金碧峥嵘演山脚,合有云骈下寥廓。自嗟本是烟霞翁,一念人间已知错。闻说楼成归思浓,想见群真多绰约。水虎火龙方得传,看破浮生岂能缚。夜深时独倚栏干,谁见金花当面落。此道既与群真同,虽隔霄壤常相通。演客千载无遗踪,伫闻杖履来相从。
蒙斋。宋代。刘藻。蒙斋远廛市,胜概几多清。山下一泉涌,望中千亩平。林深俗客少,岩小晓烟轻。杖屦从登眺,谁知有利名。
答豫草五宗侯五首 其三 答魏甫。明代。欧大任。梦去愁江远,书来问陆沉。全生樗树老,招隐桂丛深。玉枕私鸿宝,铜盘近竹林。酬君无尺素,先寄五游心。
次进士马中锡吴淑游京师西山韵八首 其五。明代。史鉴。渺渺西湖映绿袍,相携临水试连鳌。已教颍上居风下,未许杭州索价高。波接玉河通御气,云流银浦见秋毫。芙蓉万顷皆蒙泽,不信东风在杏桃。
北山作。宋代。刘克庄。骨法枯闲甚,惟堪作隐君。山行忘路脉,野坐认天文。字瘦偏题石,诗寒半说云。近来仍喜聩,闲事不曾闻。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宋代。黄庭坚。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沧江鸥鹭野心性,阴壑虎豹雄牙须。鷫鷞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带邻翁无。昨来杜鹃劝归去,更待把酒听提壶。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须人扶。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褌且著襦。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林间醉著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
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