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

虾蟆朗读

《虾蟆》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虾蟆,睅目知谁瞋,
皤腹空自胀。
慎勿困蜈蚣,
饥蛇不汝放。

中文译文:
蟾蜍,睁开眼睛看看是谁生气,
白肚子空空地胀着。
小心别被困住像蜈蚣一样,
饥饿的蛇不会放过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虾蟆(蟾蜍)为形象,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幽默而深刻的哲理。诗人以自嘲的方式,通过描述虾蟆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人性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诗人说“睅目知谁瞋”,指的是当虾蟆睁开眼睛时,可以知道周围是否有人生气或怒视它。这句话通过虾蟆的特点,间接地暗示了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觉察和判断。诗人或许在暗示人们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做出让人生气的事情。

接着,诗人说“皤腹空自胀”,形容虾蟆的腹部鼓胀而空空如也。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人们追求虚荣、空洞的欲望,却得到的只是暂时充实,内心的空虚和无意义。诗人通过虾蟆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们追求虚无的批判和警示。

最后两句“慎勿困蜈蚣,饥蛇不汝放”是诗人的忠告。虾蟆通常被认为是蜈蚣的食物,但是诗人告诫虾蟆要小心,不要被困住像蜈蚣那样。而饥饿的蛇也不会放过虾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提醒人们要小心保护自己,不要被他人欺负或伤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虾蟆为寓言形象,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警示。诗人以幽默的方式,通过虾蟆的形象,传达了对于人们行为、欲望和自我保护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满街锣鼓喧清昼。任狂歌狂走。乔装艳服太妖淫,尽京都游手。

插秧种稻,何曾能够,古遗风不守。可怜浪费好时光,负良田千亩。

()

露冷霜高起暮砧,六张五角费沈吟。春蚕自缚全身茧,秋雁终存万里心。

可奈红墙凉汉迥,谁怜翠袖晓寒侵。年来亦有消愁处,镫在檠时酒乍斟。

()

孤干贞心迥出尘,不随凡本共沈沦。还期鸾鹤重留迹,无奈风霜老此身。

大厦于今望梁栋,空山到处有荆榛。汉家大将思冯异,不为江潭泪满巾。

()

澹白笼烟,抱花纤蝶迷无影。晚凉庭院暗香浮,红鸭添银饼。

幽咽蛩螀断井。又絮语、夜来相警。半枕云垂,一帘月漾,秋痕销凝。

()

春风春雨春郊绿,恰宜探春时候。况听说城东,正寒梅香瘦。

明朝须载酒。又谁道、吟鞯未就。短杖穿林,单衫藉草,妒君消受。

()

鲁昭政不明,童心一言定。强臣久擅权,谗人暗启衅。

公族子家羁,忠正国之俊。明达审机谋,谠言罔见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