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古意朗读

《古意》是一首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儿童鞭笞学官府,
翁怜儿痴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
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鞭人以为戏,
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为戏剧谁能先,
我笑谓翁儿更贤。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儿童和一个年长者之间的互动场景。诗中的儿童被鞭笞了,学官府的人鞭打他,而旁边的年长者却对他的痴愚发笑并侮辱他。年长者走出来坐下,要求学官府的人再次鞭打儿童,询问群众中是否有人比这个儿童更聪明。儿童被鞭打,人们却将此视为一出戏剧,而公众的怒火使得血流成河。最后,诗人笑着说,要说谁在这出戏剧中表现得更聪明,他认为年长者的孩子更为聪明。

赏析:
《古意》通过描绘儿童和年长者之间的互动,反映了人们对智慧和聪明的不同理解。在这首诗中,年长者认为鞭笞和侮辱是一种对儿童的教育,而公众将这一场景视为一出戏剧,觉得儿童的痴愚是可笑的。诗人则以幽默的口吻,表示自己认为年长者的孩子更为聪明,从而表达出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对儿童天真无邪的珍视。

这首诗词中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儿童与年长者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揭示了社会对智慧的误解和对儿童天性的忽视。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夸张的描写,将一个平凡的场景转化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引发对教育、人性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客子别愁何处醒,尹家园里竹青青。水深不辨堰西路,月出更登湖上亭。

乡土幸看收战伐,野夫何以报朝廷。华山亦与燕然似,欲洗巉岩勒旧铭。

()

自汝南台去,栖迟两见春。鼓鼙江上月,烽火海边尘。

衰病全非昔,传闻总不真。近知更大将,旗帜一时新。

()
閒云古木山藏寺,野渡孤舟水落矶。
秋色无人空黯淡,竹门未掩待僧归。
()
截趾适屦。
孰云其愚。
何与斯人。
追欲丧躯。
()

长堤纤草河边绿,近郭新莺竹里啼。

()

三步一号呼,十步一礼拜。万人齐仰瞻,菩萨今何在。

欲寻真大士,当入众生界。试观海潮音,不离浙江外。

()

蜗角名,蝇头利。老天术何巧,以此役斯世。昨日一替死,今日一替生。

暗里换人人不悟,门前每日见人行。

()

阿谁书室山阴墅,旧是郎官栖隐处。山头先雪剪茅茨,石上开云种禾黍。

禾黍秋香酒满杯,绿萝花发映莓苔。龙龛树底钟初断,金漆湖边月又来。

()

一牛吼地得林坰,邂逅经行眼暂明。挟策读书虽未暇,杀鸡炊黍喜相迎。

依依高柳来栖鹊,炯炯黄花弄晚晴。自是主人能好事,非关秋日解多情。

()
铃斋教令得民和,月色今宵十倍多。
节物人家俱插柳,霁华田舍可鞭禾。
坐中客醉僛僛舞,陌上花开缓缓歌。
老子尚堪牵率在,夜归已有木鱼过。
()

小麦芽青大麦黄,郊无荒草带秋霜。此地桑麻能此日,此日桑麻见此方。

他方糗备从军旅,此方积敛向仓箱。他方老稚犹沟壑,此方妇子已圃场。

()

江雾秋楼白,灯花夜雨青。
九天无一梦,此道付晨星。

()

扫芳林。几番风雨,匆匆老尽春禽。渐薄润侵衣不断,嫩凉随扇初生。晚窗自吟。

沈沈。幽径芳寻。晻霭苔香帘净,萧疏竹影庭深。谩淡却蛾眉,晨妆慵扫,宝钗虫散,绣屏鸾破,当时暗水和云泛酒,空山留月听琴。料如今。门前数重翠阴。

()
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皈。
望後月更佳,昨宵未为奇。
大都月色好,一岁能几时。
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
()

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绿云万顷无闲地,浪说河阳一县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