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铁笔屠宗哲。明代。张宣。秦灰已冷文字灭,峄山火焚石鼓裂。跨斯肩籀属何人,汉隶唐分竞殊劣。若人笔力森积铁,屋雨漏痕钗股折。燕京死却茅召之,四明乃遇屠宗哲。亭前墨妙声登登,野客海乡归未能。预拂悬崖一片石,要须元结颂中兴。
《赠铁笔屠宗哲》是明代张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秦灰已冷文字灭,
峄山火焚石鼓裂。
跨斯肩籀属何人,
汉隶唐分竞殊劣。
若人笔力森积铁,
屋雨漏痕钗股折。
燕京死却茅召之,
四明乃遇屠宗哲。
亭前墨妙声登登,
野客海乡归未能。
预拂悬崖一片石,
要须元结颂中兴。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文字的衰落和对屠宗哲的赞颂,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才华的思考与敬意。
诗词以秦朝的文字灭亡和峄山火焚石鼓裂为开篇,暗示着古代文化的衰落和破坏。接着提到了跨斯肩籀,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位书法家,他们是屈原、宋玉、左丘明和孔子。这里用汉隶和唐分来形容他们的书法,意味着他们的书法在技艺上相互竞争,但屠宗哲的书法却被认为是最出众的。
下一节诗词描述了一位笔力雄厚的人,将其比喻为铁,但他的屋子却漏雨,笔砚也有瑕疵。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人才和环境的不匹配,强调了屠宗哲的才华和境遇的反差。
接下来,诗词提到了燕京和茅召,分别指代明代的首都北京和官方的文学考试地。明朝时期,茅召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场所,而燕京则是文化中心。然而,茅召已经没有了文人的声音,而屠宗哲在四明(指山东的四个名山)却崭露头角,意味着才华应该在适当的环境中得到认可。
最后一节表达了对屠宗哲的赞赏和期待。诗词中提到了墨妙的声音,表明屠宗哲的书法作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野客(指屠宗哲)尚未回到他的故乡海上,暗示他还未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归宿。最后两句寄望于屠宗哲能够继续为中兴之事贡献力量,并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期待和祝福。
整首诗词通过对文字衰落和屠宗哲才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人才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对屠宗哲的赞美和期待,以及对他在书法领域继续取得成就的期望。
(?—1373)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初名瑄,字藻重,一作藻仲。少负才名,明洪武元年以考礼征,预修《元史》。太祖召至殿廷,擢翰林院编修,常呼为张家小秀才。洪武六年谪徙濠梁,道中卒。...
张宣。(?—1373)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初名瑄,字藻重,一作藻仲。少负才名,明洪武元年以考礼征,预修《元史》。太祖召至殿廷,擢翰林院编修,常呼为张家小秀才。洪武六年谪徙濠梁,道中卒。
化州。宋代。化州郡守。罗川带郭古南州,陵水环城小庾楼。云淡青林无过雁,雨涵丹荔集鸣鸠。叨荣铜竹三经夏,劝课农桑屡有秋。好趁湍流下吴会,章台无柳击归舟。
胡学士在北京闻予病寄诗慰问次韵奉酬 其六。明代。杨士奇。朝回清坐广文毡,病起閒逃苏晋禅。了彻六尘成梦觉,迩来三月已无眠。
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宋代。杨万里。忆昔三衢看上元,玉虹横贯水精帘。穷州今夕酸寒杀,老眼看来自不忺。
哭冯大宗伯四首 其四。明代。于慎行。前年执手碧山阿,剩有心期对薜萝。只拟麒麟当日画,不疑鸲鹆去时歌。平生倡和笺常满,别后封题字未磨。垂老自怜知友尽,几回悲泪洒流波。
郡圃木樨开第二花。宋代。李曾伯。苍苍仙种自谁栽,一度秋光两度开。故遣宝花装世界,重教金粟见如来。香於月下开樽对,意似霜前把菊催。生怕重阳风雨近,亟须领略莫迟回。
重遇风仙,重增开悟,一心专做痴愚。掀髯势已,且恁嘴庐都。罢了高谈阔论,疏笔砚、不讲经书。从今后,孤云野鹤,*食更鹑裾。寒来求纸布,忻来歌舞,饥觅残馀。似孤舟不系,有甚程途。自在逍遥坦荡,更无著、无染无拘。人来问,看予活计,何必更询予。
满庭芳 重遇吟。金朝。马钰。重遇风仙,重增开悟,一心专做痴愚。掀髯势已,且恁嘴庐都。罢了高谈阔论,疏笔砚、不讲经书。从今后,孤云野鹤,*食更鹑裾。寒来求纸布,忻来歌舞,饥觅残馀。似孤舟不系,有甚程途。自在逍遥坦荡,更无著、无染无拘。人来问,看予活计,何必更询予。
王仪甫索题黎惟敬画。明代。欧大任。绿柳晴波杳霭间,昆吾御宿直南山。仙郎尚记看花处,宫锦曾披跨马还。
题徐氏隐居。明代。郑文康。南山杨柳北山桑,山下人家礼义乡。携取旧书辞旧隐,愿从东壁借余光。
新秋。宋代。洪迈。幽人无与娱,耳冷百不闻。新米熟未知,但觉市酒醇。沧洲散秋色,山水逾清新。一醉不忍独,念我存故人。
奉题常理斋大兄殉节诗后 其三。清代。查淳。晋原垂恺泽,舆颂莫能忘。习射关经术,豪吟识蕴藏。筹边曾虑险,报国独留芳。宠锡昭忠烈,铭功溯太常。
满江红(九日登凌敲台)。宋代。沈瀛。姑孰名邦,黄山畔、古台巍立。秋渐老、重阳天气,郊原澄碧。隐隐西州增远望,长江一带平如席。怅英雄、千古到如今,空遗迹。吴太守,文章伯。寻胜事,酬佳节。拥笙歌千骑,遍游南陌。襟带江城当一面,折冲千里无强敌。更行看、击楫溯中流,妖氛息。
玉连环(题载安僧舍)。宋代。王之道。流水细通何处。柳溪新雨。清风十里送篮舆,行不尽、山无数。一簇楼台窣堵。老僧常住。悬知俗客不曾来,门外苍苔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