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赵立。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的"飞狐"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场景,诗人在山中观察到一只巨大的蟒蛇在舞动,他好奇地问一块岩石下面的仙狐化身。然而,诗人并不知道这只狐狸昨晚在哪里飞鸣,也不知道它是否曾向来此的老渔翁报告过。
这首诗词运用了山野景观和神秘动物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灵异之间的探索之情。下面是对诗词的详细分析:
诗词中的"飞狐"是一个比喻,代表着神秘而超凡的存在。蛇和狐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神话动物,被赋予了神奇的能力和象征意义。蟒蛇在山间舞动,象征着自然力量的狂野与恢弘,而化身为灵狐的岩石下,更是寄托了人们对超自然存在的向往和敬畏。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神秘景象的好奇和探索的愿望。他不仅观察到了蟒蛇的舞动,还询问岩石下的狐狸是否具有超凡的能力。然而,诗人并不知道狐狸昨晚飞鸣的位置,也不知道它是否曾向来此的老渔翁报告过。这种不确定性和无法捕捉到超自然存在的一切,使诗词中透露出一种神秘和朦胧的氛围。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神秘的自然景象和超凡的动物形象,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以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试图接近超自然存在,但最终却面临着无法捕捉和理解的困境。这种情感在宋代的文学中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灵异现象的热切探索和想象。
总的来说,诗词《飞狐》以其神秘和朦胧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和超自然存在的向往和探索。通过描写山野景观和神话动物,诗人呈现了一种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氛围,引发读者对未知世界的思考和想象。
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唐代。陆贽。南宫闻古乐,拂曙听初惊。烟霭遥迷处,丝桐暗辨名。节随新律改,声带绪风轻。合雅将移俗,同和自感情。远音兼晓漏,馀响过春城。九奏明初日,寥寥天地清。
题涪江石鱼。宋代。何宪。何年天匠巧磨砻,巨尾横梁了莫穷。不是江鱼时隐见,要知田稼岁凶丰。四灵效瑞非臣力,一水安行属帝功。职课农桑表勤惰,信传三十六鳞中。
道中二首 其二。宋代。宋祁。舣船清颍岸,岸豁见高原。桑柘寒烟路,牛羊落日村。扣舷鱼艇集,争食渚凫喧。去去风波事,逢人未易言。
示儿。宋代。陆游。斥逐襆被归,招唤振衣起;此是鄙夫事,学者那得尔。前年还东时,指心誓江水。亦知食不足,但有饿而死。小儿教汝书,不用日十纸;字字讲声形,仍要身践履。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勿言五鼎养,肉食吾所鄙。
惜花。宋代。朱继芳。留春春不住,春去落花随。枉自收残片,何堪缀旧枝。轮蹄前日约,蜂蝶一年期。代谢由来事,谁能作许悲。
怡菊周德辉卷。明代。张宁。严君去云久,手植已成荒。促戚远行归,顾眄心徬徨。言薙蔓草芜,再汲清池潢。玄功不遐弃,时及仍芬芳。故物幸兹在,慰悦如有将。见此聊相慰,笑舞襕斑裳。
赋得金茎露。唐代。徐敞。武帝贵长生,延年饵玉英。铜盘贮珠露,仙掌抗金茎。拂曙氛埃敛,凌空沆瀣清。岧峣捧瑞气,巃嵸出宫城。势入浮云耸,形标霁色明。大君当御宇,何必去蓬瀛。
大风雨从汉阳渡。清代。杨承禧。中流拔剑横江水,雪浪如山复几重。浮世津涯何莽苍,平生淮海在心胸。天边电笑多投马,雨后风颠远送龙。回首晴川烟树阔,夕阳一角度疏钟。
初度。明代。申佳允。蚤朝鸡唱曙钟寒,双阙浮云傍鹖冠。时逼暮春犹雨雪,人逢初度又长安。头颅渐老行藏拙,面目堪憎岁月阑。戏綵袛悬游子梦,青青滏水问檀栾。
左传引逸诗。清代。佚名。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虽有丝麻。无弃管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淑慎尔止。无载尔伪。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唐代。王昌龄。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为欧嘉可题溪山积雪图 其一。明代。张萱。玄冥使者太痴顽,戏触天孙碎佩环。散入墨池作滕六,霏霏幻出玉溪山。
寄致中因温前约。宋代。刘子翚。故山归路岂云赊,忆对春风饯物华。尚口乃穷怜反舌,以年当废惜残花。勤渠载酒传非误,仓卒回舆事偶差。今日重来绿槐夏,已拚缬面醉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