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阁

凌源阁朗读

《凌源阁》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戴应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佛教元素,展现了一种宁静、超越世俗的境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风吹铃语不烦,
菩提树杪碧阑干。
恒河月满三千界,
大树云楼五百尊。
辟支腊现赤蛇死,
玉局手泽苍苔乾。
老僧出定蟠龙吼,
唤醒诸寮佛子孙。

这首诗词的诗意是以自然景观和佛教意象来表达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诗词的赏析如下:

首先,诗词开篇以"天风吹铃语不烦"来描绘一种宁静的氛围。这句意味着天上的风吹过,风铃的声音清悦动听,没有丝毫的烦恼。这里的"铃语"可以引申为佛法的教诲,暗示了一种追求心灵宁静的境界。

接下来,诗词描述了"菩提树杪碧阑干"的景象。菩提树是佛教中的象征,它的顶端代表着智慧的巅峰。碧阑干则是指菩提树的顶端,意味着作者追求智慧和觉悟的精神高地。

接着,诗词中出现了"恒河月满三千界,大树云楼五百尊"的描绘。恒河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圣河,象征着无边无际的宇宙。这里的"三千界"指的是佛教中的三千大千世界,而"大树云楼五百尊"则是佛教中描述的佛陀在菩提树下的修行场景。通过这样的描绘,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佛教信仰和对超越世俗的渴望。

随后,诗词中出现了"辟支腊现赤蛇死,玉局手泽苍苔乾"的意象。这里的"辟支腊"是佛教中的神通,而"赤蛇死"则是这种神通的表现。"玉局"是佛教中指代观音菩萨的称呼。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法奇迹和神通力量的称赞。

最后,诗词以"老僧出定蟠龙吼,唤醒诸寮佛子孙"作为结尾。这句描述了一位老僧从禅定中出来,发出蟠龙般的吼声,以唤醒佛教寺院中的僧侣和信徒。这里的"蟠龙吼"象征着佛法的启示和智慧的传播。整首诗以此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修行者的期望和鼓励。

总的来说,诗词《凌源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佛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佛教智慧的崇敬。诗中展现了一种宁静、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对佛法奇迹和神通力量的称赞。通过这些描写,诗词呈现了一种虔诚、深邃的佛教意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戴应魁

...

戴应魁朗读
()

猜你喜欢

两岸共明月,阑干霄汉间。
风波浙江水,砥柱海门山。
昼夜潮消长,利名人往还,不如沙上鹭,玉立一身闲。
()

生公性疏旷,相与坐忘机。水木通禅意,烟云浸客衣。

清谈听落叶,散步入林霏。为问随园胜,苍山夕照微。

()
招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
诞今铸柱庇黔黎,指画风雷开五溪。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平,我师轻蹑如春冰。
()

()

望望灵洲景,迢迢过石门。壮怀观上国,离思忆家园。

鸟语前山树,人烟远岸村。扁舟追李郭,佳句落芳尊。

()

沙苑牵来一疋骝,双瞳夹镜气横秋。长鸣思踏关山道,露寝羲台不足游。

()
诗到香山不计篇,想逢佳处辄欣然。
明知无子可传业,每遇为文自入编。
举世慕名多讽诵,惟公著句得纯全。
胸中相似诗方似,一等不为名利牵。
()

丁丁歌伐木,啼鸟故相求。国有牛医子,人推马少游。

款段寻春远,追陪选地幽。南园时一涉,遥见粤山楼。

()

风霜摧折凤凰枝,岩壑犹存铁石姿。老朽何堪为世用,丹心祇许老天知。

()

卖药何为者,逃名市井居。唯通远山信,因致逸人书。

已报还丹效,全将世事疏。秋风景溪里,萧散寄樵渔。

()

年壮才仍美,时来道易行。宠兼三独任,威肃贰师营。

将略过南仲,天心寄北京。云旂临塞色,龙笛出关声。

()

步出城西门,言登葛君墓。葛君生世时,声光盛流布。

那知百年内,倏忽草头露。遗骸委空山,风雨谁一顾。

()

萧萧木叶下平皋,衰鬓鬅鬙怕自搔。烽火东南沧海暗,夕阳西北暮云高。

閒怀已负青团扇,野兴初生白苧袍。萧散只应输宋玉,能将九辨续离骚。

()
粝食粗衣饱暖时,从他鼻涕自垂颐。
万金药岂世无有,九折臂余人始知。
过雨沾香辞落蔕,随风飞絮趁游丝。
我无妙语酬春事,惭愧新歌值凤吹。
()

孤舟五月发金陵,遥见家山喜不胜。却忆石头城上望,白云何处是吴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