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卅五年秋重登牯岭有感

民国卅五年秋重登牯岭有感朗读

《民国卅五年秋重登牯岭有感》是现代诗人吴宗慈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别匡君十二年,
天涯倦鸟偶飞还。
峰峦识我迎微笑,
泉石依人作旧妍。
故老倩谁寻往躅,
新材待访续前编。
从来无限沧桑事,
都付山僧一枕眠。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吴宗慈在民国三十五年秋天重登牯岭时的感受和思考。吴宗慈与友人匡君分别已有十二年之久,此刻他身在天涯,像一只疲倦的鸟儿偶然飞回故地。诗人再次登上牯岭,山峦似乎认出了他,迎接他微笑。泉水和石头也依然如故,展现出昔日的美丽。然而,诗人感叹故老之情已难寻觅,新的材料等待着他的发掘,继续前面的创作。整个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变迁和沧桑,而这些沧桑都交托给了山中的僧人,他们在山林中静静地安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牯岭为背景,通过诗人的感叹和思索,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小别已经持续了十二年,使得诗人与友人的关系产生了距离感。诗人用"天涯倦鸟"来形容自己,暗示了他长期漂泊的辛苦和疲惫。然而,当他重回牯岭时,山峦、泉水和石头都似乎记得他,并以微笑和旧日的美丽迎接他。这种景象表达了时间的相对性和自然界的恒定性,与人事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最后表达了对故老之情的怀念,但他却发现已经很难再找到故老。这种无奈和失落体现了岁月流转中人事消逝的无情。然而,诗人也寄望于未来,新的材料等待着他的发现,并继续前面的创作。最后两句"从来无限沧桑事,都付山僧一枕眠"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将沧桑的重担交托给山中的僧人,寓意诗人渴望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时间、人事和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流转与沧桑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同时,诗中山水的描绘和对故老之情的回忆,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北陵散寒鸟,西山照初日。婉娈晋阳京,踟蹰野人室。

南轩草间去,后乘林中出。霭霭长路暖,迟迟狭路归。

()

湖山不可厌,东望有馀情。片玉登科后,孤舟任兴行。

月中严子濑,花际楚王城。岁暮云皋鹤,闻天更一鸣。

()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
翠羽颁书出紫皇,残春岐路日初长。
花容帖雨蜂儿静,麦浪翻风燕子凉。
八叶世家方越古,二王振鹭已成行。
行行才业知多少,千里吴天水满塘。
()

清韵因风远,泠泠万木秋。莫矜玄鬓影,叫白几人头。

()

翠柏枝繁郁未伸,我来删理务躬亲。孤根得地虽经岁,逸势参天不在人。

先易工夫知取舍,后凋颜色长精神。环材自入他年用,莫厌因时剪择频。

()

孤灯然客梦,疏雪乱梅花。忆昨经过处,乡心月满沙。

()

寒日西郊湖畔路。天低野阔山无数。路转斜冈花满树。

丝吹雨。南枝占得春光住。

()

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

()

我来古寺暗销魂,瓦砾盈阶一径存。仅有炉烟凝白昼,绝无钟鼓课黄昏。

颓垣雨洗毗卢面,蔓草尘封方丈门。老监逢人萧索尽,殷勤垂泪话开元。

()

山水日已佳,登临同上下。衰兰尚可采,欲赠离居者。

()

君将海月佩,赠之光我行。
见知言不浅,怀报意非轻。
返照临歧思,中年未达情。

()

历历湖南道,骎骎岭右州。
感时僧解夏,触事客惊秋。
雨洗流金虐,风生落木愁。

()

君有青铜独可怜,规模奇古众疑年。寒光不减虽人致,真鉴无期本自然。

秋水未堪方洞照,霜蟾应是恨长圆。主人较艺还如尔,坐别嫫施丑与妍。

()

登高愁负东园约,骑马何辞泥泞前。酒榼话残挑烛夜,竹廊风响对床眠。

小窗雁冷三更雨,短菊秋荒一径烟。犹忆题诗鹤岭上,苔封藓蚀十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