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甬东。明代。李邺嗣。战垒村村见,愁云日日浓。乱骸争白草,旧鬼失青松。不断三江鼓,难消八月烽。山居何处好,比屋有新春。
《哀甬东》是清代李邺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战垒村村见,
愁云日日浓。
乱骸争白草,
旧鬼失青松。
不断三江鼓,
难消八月烽。
山居何处好,
比屋有新春。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哀悼和对宁静山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景象的感受。作者感叹战争给乡村带来的破坏和悲伤,愁云密布,痛心于乱葬的尸骸争夺着稀疏的白草,古老的墓地中的青松也逐渐凋零。诗中提到了三江鼓声不断,八月的战火烽烟难以平息,彰显了战乱的持续和猛烈。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认为相比之下,山居生活更加美好,仿佛住在山中就能拥有新的春天。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战乱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心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愁云、乱骸、失青松等形象化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愁和悲痛。同时,诗中的三江鼓声和八月烽火的描绘,营造出紧张和苦难的氛围,展示了战乱的残酷和持久。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山居被描绘为一个安宁、宜人的地方,与战乱的现实形成对比,彰显了作者对宁静和幸福的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短小精悍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悲悯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细腻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引发读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思。同时,山居的描绘也给人以希望和寄托,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首诗词在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作品。
(1622—1680)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胤,以字行,号杲堂。明诸生。入清,踪迹多在僧寺野庙。以地方文献零落,集《甬上感旧诗》,搜寻颇费心力。文章多记明清之际事。才名甚著,与徐振奇等号为南湖九子。有《杲堂诗钞》及《文钞》。...
李邺嗣。(1622—1680)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胤,以字行,号杲堂。明诸生。入清,踪迹多在僧寺野庙。以地方文献零落,集《甬上感旧诗》,搜寻颇费心力。文章多记明清之际事。才名甚著,与徐振奇等号为南湖九子。有《杲堂诗钞》及《文钞》。
元会诗。宋代。宋祁。宝典丛三朔,中闱闢九阍。群臣深拱宁,列仗俨屯门。辇出东房秘,辰居北极尊。熊罴连案负,日月傍旗翻。
上饶县五里墟舟行阻借宿酒店。明代。饶与龄。风声奔万马,云气暗千崧。飞絮逗重幕,堆盐压短篷。悠悠违旅舍,咄咄袛书空。谁为驱滕六,扶桑睍影红。
和晏相公九日郡筵。宋代。宋祁。令序凝秋籥,欢游驻使轩。行觞酒筹密,踏节舞韡翻。榴熟丹房解,萸香紫粒繁。风头腊轻惨,日脚送斜喧。镂管新篇逸,吹花旧俗存。请为丞相寿,长久庆调元。
宝安八景 其七 海月风帆。明代。陈琏。何年役神工,凿破苍崖石。幽□□□□,□□□□壁。涛声撼禅关,岚气满空室。□□□□□,□□□一色。风来客帆归,月出潮□□。□□□□□,□□开虚碧。
梨花图。明代。李昱。梨花如雪弄春寒,常记清明马上看。今日赋诗劳想像,美人和梦倚阑干。
苦寒二首。宋代。张耒。山城新炭贱于土,老翁守垆朝复暮。时倾墙下一杯酒,不怕檐前三尺雨。共言麦好岁当熟,里巷往来闻好语。老大汤饼百不忧,折脚铛中足烹煮。
为文西寄情。明代。林章。教成歌舞也风流,曾学西家得似不?今日眉颦非是病,为郎锁下一春愁。
减字木兰花(寄田不伐)。宋代。吴则礼。星星素发。只有鸣笳楼上发。看舞胡姬。带得平安探骑归。故人渐老。只与虎头论墨妙。怀抱难开。快遣披云一笑来。
夜走。宋代。文天祥。鲸波万里送归舟,倏忽惊心欲白头。何处赭衣操剑戟,同时黄帽理兜鍪。人间风雨真成梦,夜半江山总是愁。雁荡双峰片云隔,明朝蹑憍作清游。
摸鱼儿 春游。明代。陈霆。喜朝来、柳烟花雨,寻春问人何处。香车宝马倾城出,坐拥南州歌吹。春好未。但只见、暖云芳草飘香气。鸥边浦溆。两两画船横,一篙深碧,撑向水云醉。浮生事,勘破蜗牛战蚁。百年希遇良会。五侯七贵貂蝉美,难免鬓丝僬悴。休辞去。最好是、柳条绾镫风牵袂。酒阑众起。归路月明中,严城钟鼓,花影满街碎。
姑夫王知录挽辞。宋代。史浩。闻说先生效一官,清风已自迫人寒。功名未究黄粱梦,云汉先成白玉棺。润屋何妨藏万卷,过庭咸喜得双鸾。武陵仙窟君归去,落莫桃花泪不乾。
自仪真入大江。明代。薛瑄。仪真南入大江隈,江上云帆向晓开。满目好山青簇簇,连天骇浪白皑皑。还思二十年前渡,又自三千里外来。北阙承恩方浩瀚,之官今上凤凰台。
奉和长舅萧聘君绍宗馆中见寄之作。元代。刘崧。白泉亭下水瀰瀰,长日看云坐不移。颜采肯缘春酒变,鬓毛不逐野蓬衰。商山芝草长歌日,鲁国蒲轮应召时。愧我未能操几杖,缠绵徒重昔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