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宋代。林景熙。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梦中作》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梦境中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梦中作》
昭陵玉匣走天涯,
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
不知真帖落谁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展现了一系列景象,给人以神秘而离奇的感觉。诗的开篇,“昭陵玉匣走天涯”,描绘了一个宝匣自动飞离昭陵,飘向天涯的奇异景象。这里的昭陵是指古代帝王的陵墓,玉匣代表着珍贵宝物,这一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心灵在梦中的自由飞翔,超越了现实的束缚。
接着,“金粟堆前几暮鸦”,诗人将目光投向金黄如粟的堆积物前的几只乌鸦。这里的金粟堆可以被视为丰收的象征,而乌鸦则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这种对比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匆匆流逝。
在第三句,“水到兰亭转呜咽”,诗人将视线投向水边的兰亭,描绘了水流缓缓流过兰亭的景象。这里的兰亭是指东晋文学家谢灵运的兰亭集会,象征着文人雅集和人生欢乐。水流的呜咽声则暗示了岁月的不可逆转和人生的沉思。
最后一句,“不知真帖落谁家”,给人以悬念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真实的追求和寻找的渴望,将梦幻与现实相对照,探讨了人生的真相和归宿。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创作的一种反思,思考着自己的作品会流传到哪个家庭,被谁所珍藏。
《梦中作》通过奇幻的景象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现实的思考。诗人将梦境中的景象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古意。明代。潘高。跨马塞北地,百战封一侯。钓鱼江南天,一竿占十洲。此事孰不知,大白为我浮。醉起唱铜斗,此乐君知否?
吴侍御席上赠门人张玉归武定省觐。明代。欧大任。两月传经去,宁亲借使骢。席常虚待左,道岂敢云东。射策张家子,能诗任氏童。苍苍岱云里,何处听春鸿。
咏秋雁。明代。梁有誉。朔气正凄凄,南飞路不迷。联翩高柳北,摇曳上林西。薄雾行时断,穿云影乍低。不愁霄汉迥,自顾羽翰齐。风急还双起,沙寒不独栖。堪悲覆笥者,相向绕湖堤。
咏史五首 其二。清代。林朝崧。下床卧许汜,上床卧陈登。求田复问舍,咄咄何足称。燕雀不知鹄,莺鸠翻笑鹏。世事久反覆,俗论讵堪凭。
生查子。宋代。李廷忠。玉女翠帷熏,香粉开妆面。不是占春迟,羞被群花见。纤手折柔条,绛雪飞千片。流入紫金卮,未许停歌扇。
赠章默。宋代。苏轼。章子亲未葬,余生抱羸疾。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难从王孙裸,未忍夏后堲。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不辞毛粟施,行自丘山积。此志苟朝遂,夕死真不戚。誓求无生理,不践有为迹。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
华清月夕。明代。杨慎。华清月华满,清都玄景开。玉霜竟宇下,金波穿霤来。鸿濛澄寒雾,缭垣静氛埃。莲汤何窈窕,松岭亦崔嵬。景灭集灵殿,声销按歌台。繁华自当歇,芜没谁兴哀。清光有今夕,欲去重徘徊。
子夏读书处。明代。梁维栋。千山万壑碧云堆,中有前贤读书台。下马趋亭瞻拜肃,西河派出洛河开。
禅人写真求赞。宋代。释正觉。庐陵米价百念升,赵州萝蔔半千秤。只麽郎当住持,洎合殃杀性命。省不省,脑后更将楔钉。
次韵务观城西书事二首。宋代。韩元吉。川摇百艇陆千车,多是淮南避地家。黄纸赦来戎马去,儿歌妇笑总呦哑。
前太守仲求石问留题因和三首。宋代。吴芾。不解追时好,尤非治郡才。故山猿鹤怨,应怪未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