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 端午

宴清都 端午朗读

诗词:《宴清都 端午》

带恨湘江水。
无柰远、楚云天际千里。
灵均一去,芳荪翠减,香篱青死。
龙舟鼍鼓声沸。
叹旧俗、空夸水戏。
乐少年、越女吴姬,□□王孙公子。
曾记南浦芙蓉,东湖杨柳,斜日歌吹。
彩舟载酒,纶巾挥扇,胜友同醉。
而今白头蓬卷。
但谙惯、独醒滋味。
好只把、兰佩荷衣,从今料理。

中文译文:
带着怨恨的湘江水。
远离故乡,楚云漫布在天际的千里之外。
灵山已逝,芳草减少,花篱变得黯淡。
龙舟上鼍鼓声激荡。
叹古老的习俗,虚浮地夸耀水上游戏。
年轻人欢乐,越国的女子和吴国的姬娇美,
还有那□□的王侯和公子。
曾经记得南浦的芙蓉花,东湖的杨柳,在斜晖中歌唱吹奏。
彩舟载满美酒,纶巾挥动扇子,与知己同醉。
而今已是白发苍苍。
但对这种滋味已经熟悉,独自清醒。
只愿将兰香佩戴,荷叶衣裳从此整理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元代梁寅创作的作品,通过描绘端午节的宴会场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诗的开头表达了作者对湘江水的怨恨之情,可能是因为与湘江有关的往事引发的情感。接着,诗中描述了远离故乡的景象,楚云笼罩在天空,给人以遥远而悠远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灵山逝去、芳草减少、花篱枯死的景象,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自然景观的凋零。在这样的背景下,龙舟上的鼍鼓声格外激荡,引起人们对旧俗的叹息和对水上游戏的虚浮感。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年轻人的欢乐和美好时光,描述了越国和吴国的女子、王侯和公子的欢聚场景,以及南浦的芙蓉花和东湖的杨柳在斜晖中的歌唱吹奏。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向往。

最后,诗人以自己已经白发苍苍的年纪自省,但他对生活的味道已经熟悉,保持清醒的心态。他希望将兰香佩戴,整理好自己的衣裳,从此过上更为精心料理的生活。

整首诗以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端午节宴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习俗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以充满情感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岁月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深刻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梁寅

梁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镇)人。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梁寅朗读
()

猜你喜欢

先生饮罢琼浆酒。
卧月眠云闲弄斗。
依时斡运不交差,这个功夫凭匠手。
满堂金玉无中有。
()
江风吹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
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
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
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

逸少谈岷岭,平生负一游。东吴山更少,我辈愿何酬。

僻地栖成懒,馀生习易浮。古今言脱屣,谁复步瀛洲。

()
门外传来一轴诗,烂然蓬荜顿增辉。
匹夫不敢贪怀璧,什袭今从故府归。
()
羸病无时已,穷居只自悲。
巾偏非雨垫,衣弊岂尘缁。
米尽时炊稗,樽空惯啜漓。
逐贫虽有赋,乞食未成诗。
()
人言天地生仲尼,不知仲尼生两仪。
易中先自有太极,生天生地谁得知。
一经以後脉为六,六经以前一经足。
学子要探天地心,诗书执礼皆可寻。
()

取空是取色,取色色无常。色空非我有,端坐见家乡。

()

拙鸠巢杉刺棚,曙出昏入俱不鸣。
双雏脱壳羽翅生,母来哺餵雏无声。
鸠能默默各远祸,一日高飞啄庭果。

()
密受眉山一印传,斯文千载石林仙。
使君酷似牢之舅,更喜鸾胶续此弦。
()
花草倾颓事已迁。
浩歌遥望意茫然。
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
()

缚取南山白额儿,鼻如雷吼卧支颐。床头夜啸威长在,帐底风生醉不知。

探穴捋须应有梦,寝皮食肉未为奇。何如敔伏重华殿,听彻箫韶九奏时。

()
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
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喋忆儿猫。
()
气吐长虹一世豪,尚怜花草助风骚。
正须重碧浇胸次,不遣轻霜上鬓毛。
浪说清时敞东阁,谁捐好语到西曹。
江神却解归欤兴,剩放潮头百尺高。
()
东山空阔原野平,顺王养鸡贡高城。
秋天饥鹗未馔良,侧翅下攫殊无情。
守城壮士心孔恶,但夕窥兹捕鸡鹗。
雕弓一殿羽箭发,鹗也时从半空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