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十二首

论俗十二首朗读

《论俗十二首》是刘子翚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粤人多悍骄,风声亦惟旧。
儿童仅胜衣,挟箠相格斗。
艺精气益横,质化心忘陋。
家饶喜称侠,世乱甘为寇。
岂伊天性然,习俗所成就。
吾闻互乡童,翱翔圣贤囿。
隐豺弄斓斑,攻驹发驰骤。
佩觽尔何知,义方得无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刘子翚对于当时社会风俗的观察和反思。诗词以“俗”为主题,通过对广东(粤)人的描述,表达了对于社会习俗的批评和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粤人“多悍骄”,意指广东人多属于刚烈好斗之辈,自以为是,固守旧观念。儿童们甚至只有衣物来遮体,却手持箠(一种鞭子)相互格斗,暗示了社会风气的粗糙和野蛮。

然后,诗词指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技艺的精湛和气质的骄傲更加张扬,但其本质已经远离了真正的内心和高尚品德。在这个家庭和社会,人们乐于称自己为侠义之士,但面对混乱的时局,却甘愿成为寇盗,表现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中价值观的扭曲。

诗词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人性的扭曲和社会习俗对个体的影响究竟是天生的,还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诗人称自己听闻过异乡的儿童们,他们像飞翔在圣贤的园地中,隐约有豺狼斑驳的皮毛,攻击敏捷而迅猛。这里意味着与粤人相比,这些儿童更接近纯真和高尚,他们的行为和品德更加符合正义。然而,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他自问这些儿童是否真的了解那些道义准则,是否能真正做到无误地体现正义的行为。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广东人及其社会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担忧和批判。它呈现了一种对于俗世的深思熟虑和对于人性本质的质问,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朗读
()

猜你喜欢

废村多年树,生在古社隈。为作妖狐窟,心空身未摧。

妖狐变美女,社树成楼台。黄昏行人过,见者心裴回。

()

冠盖游梁日,诗书问志年。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

结交澹若水,履道直如弦。此欢终未极,于兹独播迁。

()

茅屋夜然灯,中有读书者。门外是官街,更深犹走马。

()
为惜纷纷作雪飞,忍看桃李便芳菲。
小瓶留得春风面,尚可携壶一醉归。
()

芳塍历历径平沙,修竹柴门野老家。牛背数声村笛远,渡头十里酒旗斜。

晴云曳白归春岫,落日摇红幻暮霞。此际吟情溪上好,閒看田父话桑麻。

()
沩山牛加字,鼻孔皆相似。
牧人执杖看,免惹闲公事。
()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

雨脚千山纷欲生,悠然一水漠相迎。春深易令云施色,昼永初从晚出清。

天以农忙应有意,人于客久漫添情。潇潇可奈无多得,芳草迷离亦与争。

()
石勒童年有战机,洛阳长啸倚门时。
晋朝不是王夷甫,大智何由得预知。
()
高台留古迹,不见隐公游。
白日悲风起,清河逆水流。
潜鱼投别浦,狡兔据荒丘。
应笑臧僖伯,何如谏得休。
()

人生四大{上物下心}是空,何个不觅出烦笼。
造罪人多作福少,所以众生长受穷。
坚修苦行仍本分,禁戒奢华并不同。

()

蓬莱畔,奇尔松,苍鳞黛鬣身虬龙。风雨时时吟不歇,炎天凄切寒无冬。

问之何代谁植此,精神命脉羌如彼。初不避山林,原不竟朝市。

()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

碧落蟠桃,春风种在琼瑶苑。几回花绽。一子千年见。

香染丹霞,摘向流虹旦。深深愿。万年天算。玉颗常来献。

()
春来何事尚凝严,一夜空庭霰雪兼。
坐久罗衣惊顿薄,更阑杯酒觉频添。
旋消疏滴檐间雨,更看平堆地上盐。
谁道东风回暖律,韬霞掩日不容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