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宋代。刘过。画鷁凌空,红旗翻雪,灵鼍震雷。叹沈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哀。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空江上,但烟波渺渺,岁月洄洄。持杯。西眺徘徊。些千载忠魂来不来。谩争标夺胜,鱼龙喷薄,呼声贾勇,地裂山摧。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
《沁园春·画鷁凌空》是宋代刘过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同时抒发了对故国沉湎和时局纷乱的悲愤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画鷁凌空,红旗翻雪,灵鼍震雷。
叹沈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哀。
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
空江上,但烟波渺渺,岁月洄洄。
持杯。西眺徘徊。些千载忠魂来不来。
谩争标夺胜,鱼龙喷薄,呼声贾勇,地裂山摧。
香黍缠丝,宝符插艾,犹有樽前儿女怀。
兴亡事,付浮云一笑,身在天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愤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描述了一幅画中的鷁鸟翱翔天空、红旗招展如雪飘扬、灵龟震颤如雷的壮丽景象。这些景物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和壮美。
接着,诗人借景抒发了对沈湘和沙河两个地方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沉湎和时局纷乱的悲叹。他描述了江山凝结了人们的悲愤之情,老百姓哀叹国家的兴衰。正直的人很难留存,灵修之人也已化为虚无,只剩下三户人家真正能够保持对故国的忠诚。
在空旷的江上,只有朦胧的烟波,岁月如水般流淌。诗人举杯向西眺望,徘徊在思乡之间。他惋惜地问,那些千载忠魂会不会再回来。他对当时的局势感到愤慨,认为争权夺利的人们如鱼龙激荡,他们的呼声如同贾勇,地裂山摧。
诗的结尾,诗人描绘了香黍缠绕丝线,宝符插在厚厚的艾草上,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兴衰的事情都随浮云一笑,自己身处天涯,无法改变时局。
整首诗通过瑰丽的景物描写和悲愤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国沉湎和时局纷乱的忧愤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故国的忠诚,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不满,同时也呈现了作者内心的坚定和无奈。这首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刘过诗才的独特魅力。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过。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寄畅园二十咏 其十三 环翠楼。明代。秦耀。登楼展幽步,俯见林壑美。落日凭阑干,当窗四山翠。
汤婆。宋代。释文珦。野翁有汤婆,爱逾美淑姬。眡之若彭亨,虚中而无为。冬日则饮汤,身唯一衲随。曾不涴脂粉,简洁良易资。终宵暖吾足,贞静无邪思。德音之所同,可作偕老期。誓不中道绝,若彼氓蚩蚩。作诗以遗婆,婆听当勿疑。
鹧鸪天。元代。沈禧。购得南山万岁杉。坚逾松柏健逾相。还邀天上公输子,来与麻姑斗宝函。狸首媚,雉纹斑。到头受用有何嫌。从今更益无疆寿,高并南箕更上
秋江晚渡图。明代。高启。鹧鸪飞尽一洲勣,帆带秋云度远津。底事愁看画中景,昨朝曾送渡江人。
四月池上。宋代。蔡襄。风下平池水晕开,池边露坐水风来。草香冉冉生吟席,云影飞飞度酒杯。荷叶偶成双翠盖,荔枝才似小青梅。人间物静两相得,月色苍凉始肯回。
雪。元代。郭翼。漠漠年华晚,霏霏夜色分。江明非借月,树重或兼云。始讶花惊阵,翻愁鹤失群。梁园词赋客,飘泊独怀君。
宫籍监。宋代。文天祥。新来窗壁颇玲珑,尽把前时臭腐空。好丑元来都是幻,蘧庐一付梦魂中。
哀传马。宋代。韩维。喧呼国西门,驿使通万里。十亭传一马,日夜不得止。枯肠嗛刍豆,瘦骨击辔箠。力尽求未息,忽已仆泥滓。死者既不补,存者行复尔。闻古至治世,微物均福祉。不壅王泽流,其先在官理。国家富郡邑,一板万生齿。付与有失宜,得无马之似。投鞍坐太息,春为悲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