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菊花歌。宋代。郑思肖。道人四时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歌笑频颠狂。忆昔我为混沌王,洞见末劫寿不长。尽召群仙列殿下,敕宣餐菊长生方。我今化身游下土,一嚼清凉彻肺腑。顿令心地豁然开,迸出明珠耀今古。普入变化妙如意,能为一切主中主。尘尘刹刹黄金身,永救娑婆众生苦。
《餐菊花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郑思肖。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道人以菊花为粮食,通过食用菊花使自己身体散发香气,并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道人四时花为粮,
骨生灵气身吐香。
闻到菊花大欢喜,
拍手歌笑频颠狂。
忆昔我为混沌王,
洞见末劫寿不长。
尽召群仙列殿下,
敕宣餐菊长生方。
我今化身游下土,
一嚼清凉彻肺腑。
顿令心地豁然开,
迸出明珠耀今古。
普入变化妙如意,
能为一切主中主。
尘尘刹刹黄金身,
永救娑婆众生苦。
诗意和赏析:
《餐菊花歌》描绘了一个道人通过食用菊花而获得长生不老的境界。诗中的道人将菊花作为自己的食物,这显示了他超凡脱俗的修行境界和与世俗食物的区别。他的身体因为食用菊花而散发出香气,这是他修炼所得的结果,也使他的身体与众不同。
诗词中提到道人曾经是混沌王,预见到自己的寿命不长。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秘诀,他召集了众多仙人和神灵,颁布命令让人们食用菊花以实现长生。这表明道人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权力,他作为混沌王的身份给予了他这样的能力。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写了道人食用菊花的体验。他形容菊花的味道清凉宜人,一经食用,清凉之感贯穿全身,使他的内心得到了解放,犹如明珠一般闪耀光芒,照亮了过去和现在。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道人的修行目标和愿望。他具备了通达万物的智慧,能够成为一切主宰中的主宰。他自称为"尘尘刹刹黄金身",意味着他具备了超越尘世的身体和力量,他的长生不老将永远拯救世间众生的苦难。
《餐菊花歌》透过对道人以菊花为粮的描写,表达了修道者追求超凡境界和长生不老的渴望。菊花在诗中象征着纯洁、高尚和长寿,代表了道人对修行的追求和理想境界的达成。整首诗词充满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超越世俗、追求长生不老的思考和想象。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郑思肖。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黄葵。宋代。梁栋。乾坤有正气,间色皆为臣。名葩据中央,红紫谁敢邻。倾日不忘君,卫足恐伤身。冥然无知识,忠孝出本真。林林天地间,戴履而为人。明灵秀万物,孰不尊君亲。嗟嗟叔季后,利欲泯天伦。邈哉望帝国,产生瑞世珍。九夏不趋炎,三月不争春。高秋风露冷,孤标出清尘。背时还独立,揽芳泪沾巾。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杜蒉扬觯。清代。佚名。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