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藻

鱼藻朗读

译文


鱼在哪儿在水藻,肥肥大大头儿摆。周王住在京镐城,欢饮美酒真自在。
鱼在哪儿在水藻,悠悠长长尾巴摇。周王住在京镐城,欢饮美酒真逍遥。
鱼在哪儿在水藻,贴着蒲草多安详。周王住在京镐城,所居安乐好地方。

注释


颁(fén):头大的样子。
镐: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岂(kǎi)乐:欢乐。
莘(申):尾巴长的样子。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多长在河滩上。
那(nuó):安闲的样子。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46-147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6-287

鉴赏

  《鱼藻》,《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首诗赞颂武王饮酒的平和安乐,有颂古讽今之意。《毛诗序》以为“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显然是以用为意,于诗本文无稽。

  诵读诗文,朴实中寓新奇,无论是语言技巧还是结构方式甚或是总体风格都与民谣相近,陈子展以为“全篇以问答为之,自问自答,口讲指画,颇似民谣风格”(《诗经直解》),可谓贴切之论。以此反观诗原文,那种根植于民间的新鲜活泼和摇曳多姿的诗风在雅诗中独显风韵。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两句以“鱼在在藻”起兴,出语奇崛。一句四字而“在”字两见,颇具特点,对它的理解是正确诠释全诗的关键。若以冬烘之论视之,以为是凑足音节之举,不但在用法上显得笨拙,而且不合《诗经》语体。吴闿生《诗义会通》将“鱼在在藻”释为“鱼何在,在乎藻”,这样两个“在”字实为自问自答,全诗节奏以此为基调,欢快跳跃,收放有致。

  三章中每章第二句对鱼的形态描写,酷似现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依于其蒲”则是鱼在藻中摇头摆尾,得其所需的全景式展示。三章并提,由特写至全景,构成了一组极具情节性和象征意味的鱼藻情趣图。而诗的每章后两句则是写王,“王在在镐”、“饮酒乐岂”,形式上只是语序颠倒,实则暗含活动顺序和因果。春秋时代,酒是富足后的奢侈品,因而也是欢乐的象征。若无“岂乐”的心绪则不会去“饮酒”。而在酒过三巡之后,那欢乐的气氛在酒香弥漫中显得更为浓烈。宴饮之景、欢乐之情跃然纸上。第三章的“有那其居”既是对大王居所的无限赞叹,也是对前两章因果关系上的照应。从视觉效果上看,也正是点和面、局部和全景的关系,与观鱼的空间转换一致,这样整首诗比兴和铺排和谐无间,浑然一体。

  通观全诗,“鱼”和“王”,“藻”和“镐”在意象和结构上严格对应,起兴之意昭然。但若止于此,则了无新意。先贤以为此诗“以在藻依蒲为鱼之得所,兴武王之时民亦得所”(郑笺)。虽然武王之说无以确证,但此说为读者揭示了鱼藻的另一层映射关系。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实则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正是有了这一层借喻关系,全诗在欢快热烈的语言中充分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因此,从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这首诗在雅诗中是较优秀之作。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朗读
()

猜你喜欢

一门四世同堂乐,门外传呼释褐归。
自此高车访游旧,屏将呵从叩渔扉。
三冬晴暖春寒在,千里诗书野意违。

()
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
()

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

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

()
岁晚逢三友,身閒爱一丘。
喜闻孤锡至,又向白苹留。
失笑拈花手,无人野渡舟。
个中须具眼,著语待公酬。
()

非风幡话露全机,千古丛林起是非。咄这新州卖柴汉,得便宜是落便宜。

()

其一:【琴曲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

慇勤赵公子,良夜竟相留。朗月生东海,仙娥在北楼。

酒阑珠露滴,歌迥石城秋。本为愁人设,愁人到晓愁。

()
入云晴劚茯苓还,日暮逢迎木石间。
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

覆舟无伯夷,覆车无仲尼。自咎失明义,宁由贝锦诗。

松柏日已坚,桃李日以滋。顾己独暗昧,所居成蒺藜。

()
独鸟愁归翮,霜寒谢世纷。
梦遥乡思局,砧急酒醒闻。
一笑胡为尔,中年更不群。
颇疑当日论,饱饭薄能文。
()
读书想前人,往往得师友。
每爱钓渭滨,颇喜耕谷口。
夫岂与世违,甘心卧岩薮。
升沉自有时,此意君知不。
()
平昔通家子,今为幕府宾。
宦游知几日,器业已成人。
陇右从戎客,燕南老病身。
军中想多暇,莫惜寄书频。
()
晚晴回玉勒,归路拥琼花。
紫雾蒸山气,清辉荡日华。
削波冰挂壁,髡树冻凝槎。
劳役何须问,穷生更可嗟。
()
公两登西掖,前后抗论数十疏,可谓刚且劲。
而扈卫江右,遭时不竞。
斯亦可以言命矣。
夫遗学所传,虽未足以尽乎平生,而亦足惟见其行已简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