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唐代。杨炯。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
全诗十六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苍苍,天色,出《庄子》)。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窅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曾这样描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划。“绝壁横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这是诗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难以称名指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为仕途凶险的象征。
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自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从第九句开始,诗转入后半部的情绪抒写,与前面的景物描绘构成对称的格局。“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达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象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砥柱”在河南三门峡,俗称三门山,黄河分流包山而过,是水流极险急之处。“吕梁”即吕梁山,在山西省西部,相传大禹治水曾闢吕梁洪通黄河。“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两句一言其险,一言其远,泛言可以行于四方,化险为夷。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虚实之间,过渡巧妙自然,了无痕迹。至此为止,诗中的情调一直是开朗自信的,前途充满了希望。然而诗人毕竟身处逆境,当走上贬谪之途的此际,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伤感呢,尤其是自己遭贬纯属无故株及,自不免怨愤不平。“美人”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绪。古诗中美人常用来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这里是比喻君王,而以灵芝自喻,两句意思说自己远离朝廷,空有忠贞和才干不能进用、报效。托词虽婉,心情却颇为激切,诗人对自己忠而见疏、怀才不用的遭际深觉不平,可是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情下,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他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水经注》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这里将典故与现实、环境与心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对作者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写山水而寄托自己的情思,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特色。在这样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成为与作者的心境相感发相映衬的表现媒介。作者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杨炯这首诗就是如此,它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送玉生诸子游方广岩。明代。徐熥。一叶兰舟问翠微,满汀杨柳正依依。谷当绝壁僧行惯,寺隐深溪客到稀。半亩暮云禅榻冷,几番春雨水帘飞。花源自是堪逃世,莫学渔郎去便归。
苦雨方霁蛙声不已。宋代。韩琦。暑雨朝来已厌多,蛙鸣犹更幸滂沱。虽然快尔狂跳志,争奈良田有害何。
古乐府·兰草自然香。清代。佚名。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跋北齐校书图。宋代。韩元吉。高齐校雠谁作图,一时紬书亦名儒。纲罗卷轴三千余,欲儒非真类迂愚。雌黄是正定不抚,虚文末学徒区区。岂识治道通唐虞,语言从高馆希石渠。后来御览嗟何书,修文偃武事益诬。转头来函城已丘墟,峨冠广袖长眉须。丹书写此犹不渝,高鬟侍女曳红裾。两骓帕鞍立奚奴,罢琴涉笔倾酒壶。兰台供拟信乐欤,不知画手安用摹。无乃逞巧聊自娱,千年视之一欷嘘。君不见文皇学士十八人,谋猷事业皆功臣。瀛洲旧图应更真,诸君寻观为拂尘。
三月十三夜对月。元代。张雨。幽篁不见天,况乃见月色。晴来春尚佳,岂不有馀日。离离花气上,稍稍帘阴直。啼鴂夜不眠,声欲碎岩石。闻声思逾寂,悟赏在兹夕。
刘生。南北朝。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戚里惊鸣筑。平阳吹怨笳。俗儒排左氏。新室忌汉家。高才被摈压。自古共怜嗟。
思山居一十首 忆药苗。唐代。李德裕。溪上药苗齐,丰茸正堪掇。皆能扶我寿,岂止坚肌骨。味掩商山芝,英逾首阳蕨。岂如甘谷士,只得香泉啜。
蓦山溪 书滕王阁上。清代。顾贞观。朝飞暮卷,也觉登临倦。高阁古今情,共天涯,客愁长满。遥空隐隐,极目羡回帆,沙路白,晓烟青,不似江南岸。一绳低雁,肯放西风断。淡影蘸芦花,向蛱蝶,图中吹转。风流帝子,魂魄倘归来,翻旧序,按新词,鼓入湘灵怨。
晚晴。宋代。陈与义。幽卧不知晴,樯梢见斜日。披衣起四望,天际山争出。光辉渚蒲净,意气沙鸥逸。避盗半九围,两脚不遗力。川陵各异态,艰难常一律。胡为作弧矢,前圣意莫诘。岂知百代后,反使奸宄密。腐儒徒叹嗟,救币知无术。人生如归云,空行杂徐疾。薄暮俱到山,各不见踪迹。念此百年内,可复受忧戚。林木方翳然,放怀陶兹夕。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宋代。苏轼。先生鲁诸儒,饮食清不溽。空肠出秀句,吟嚼五味足。华堂闹丝管,眸子涨春渌。先生疾走避,面冷毒在腹。归来煮瓠叶,弟子歌《旱麓》。声淫及《灵台》,中有麀鹿伏。功名一走兔,何用千人逐。故应容我辈,清坐时闭目。高亭石排衙,木杪挂飞屋。我来无时节,客亦不待速。似闻雪髯叟,西岭访遗躅。朝阳入潭洞,金碧涵水玉。泉扉夜不扃,云袂本无幅。慈皇付宝偈,神侣得幽读。讷庵有老人,宴坐天魔哭。时来献璎珞,法供灯相续。吾侪诗酒污,欲往无乃触。齐厨费晨炊,车骑满山谷。愿闻第一义,钵饭非所欲。便投切云冠,予幼好奇服。
先蚕六首。清代。佚名。生民之朔,衣皮而群。惟圣有作,被冒以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欲报之德,金石谐均。
送王循道赴省试四首 其四。宋代。孙觌。殖绰拜勇爵,儒冠堪溺中。可怜毛锥子,譊譊尚争雄。夫君口击赋,陈言贱雕虫。行以立谈间,可折万里冲。
晓来何所爱。明代。邓云霄。晓来何所爱,烟松与烟竹。郁葱复峭茜,濯濯如膏沐。隐几静对之,幽意两相属。平生山林骨,浪出徇微禄。赖有此二君,泠然伴孤躅。扫阁一焚香,衙斋亦薖轴。
送僧永冈归吴住白马寺。明代。吴宽。石缝梅泉一缕清,早年依此学无生。紫藤垂坞人閒步,白马驮经寺得名。法席坐挥棕拂短,官河去上木杯轻。山中试茗何时好,拟借禅房折脚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