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先秦。孟子及弟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我们读《孟子见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证。这一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首先到梁(今开封)谒见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说,在此并见到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与梁襄王的应对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这不仅鲜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观点,还表现出他高超的谈话艺术。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将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善喻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即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意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见梁襄王》,同样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天下莫不与也”的道理。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苗“槁”,久旱要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乌云像油一样的漫延,泛着光泽,大雨像满溢样哗哗倾泻,那么禾苗自然“然兴之”,蓬蓬勃勃地生长,更为茂盛。孟子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也貌合神契。槁苗望雨“孰能御之”,民之归附,“沛然谁能御之”,反诘得让人毋庸置疑。要天下“与”之,都跟随君王,关键在君不嗜杀人,如甘霖惠旱苗,则民便如水归沟壑,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衔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深感贴切。
犀利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荀子的批判》)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也是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且连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杀者之列。孟子看出梁襄王也属于嗜杀图霸的一类角色,也就乘机痛下针砭。他对梁惠王还申述了一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仁者无敌”的道理,而对梁襄王则劝之仍恐其愚,讥之则不畏其恼,言言作声,语语中的。孟子对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由梁到齐,“加齐之卿相”。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梁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他与梁襄王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亦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讲话艺术。就此,对于我们了解孟子的主张以及散文艺术,是有意义的。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贺玉汝殿中御史。宋代。刘攽。世许忠臣子,仍为宪府官。自宜棠棣萼,复正触邪冠。霜肃台中柏,香馀省署兰。鹰鹯与秋劲,冰玉莹心寒。去路邻霄汉,无人怨镆干。流传庙廊语,耸激壮夫肝。
拟九日客中登高 其四。明代。徐熥。满径寒花绿酒前,客中愁绪转凄然。也知故国山长在,只恨登高是隔年。
湘山杂诗十首 其二 云归庵。明代。顾璘。松林有茅宇,白云往还来。山僧爱云好,柴门夜长开。
山庄候雪湖不至用前韵奉怀。明代。谢迁。坐看孤云载鹤还,夕阳倒影在林间。雨深草色斜侵径,蛙杂春声闹隔湾。岁月无情空叹老,溪山有约且乘閒。谁言命驾轻千里,咫尺犹怜会晤艰。
题黄氏山水小画 其一。明代。程本立。青山绿树有楼台,春水晴天一镜开。兴发不因寻贺老,酒船那得过湖来。
幽兰示门人。明代。何南凤。谋生夙所短,衣食人之馀。道逢怀德者,筑室揖余居。黄尘爰息哉,酣读古人书。书中何所乐,乐言人事虚。靡荣亦靡悴,靡戚亦靡疏。禦物时嚣然,观理旋晏如。乃知徙义亟,过也畴能无。勖哉二三子,朝夕与余俱。头陀学古道,毋为俗法驱。清泉熟白米,此外更何须。
少年游(宫词拟梅溪)。宋代。周密。帘消宝篆卷宫罗。蜂蝶扑飞梭。一样东风,燕梁莺院,那处春多。晓妆日日随香辇,多在牡丹坡。花深深处,柳阴阴处,一片笙歌。
题长春宫瑞应鹤诗二首 其一。宋代。耶律铸。蕊宸华供列仙班,灵境清沈白日閒。鹤驾竞来趋北极,嵩呼原不离南山。玉皇宫殿红云里,金母池台碧雾閒。休应是彰皇化处,镇长春色在人寰。
题李氏拥万堂。宋代。喻良能。我如王恭读书少,君如邺侯藏书多。排签插架三万轴,知从何处能网罗。上自先秦下五季,奥帙隐篇皆略备。不同邢邵嬾校仇,丹墨精研吁可贵。君不见庐山先生子李子,白石房中富文史。胸蟠万卷笔如神,事业文章俱两美。又不见西蜀刘公少常伯,平生醢芹嗜图籍。倾赀尽写中秘书,随身卷轴车连轭。迩来置书事经纶,论思献纳日日新。君今堂中书汗牛,愿君学李兼学刘。尽揽英华归肺腑,一鸣便作冲天举。
为太仆卿杨砥赋春牧图。明代。金幼孜。为爱吴兴笔法工,綵毫一扫冀群空。雄姿骏骨多难辨,汗血龙媒自不同。春暖散游芳草地,雨馀閒卧落花风。渥洼异产曾亲见,几度承恩侍九重。
己亥五月二日东山大忠祠祝文信国公生日 其一。清代。丘逢甲。岩岩古潮阳,有山峙其东。下为信国祠,额榜曰大忠。丹青半剥落,冠笏犹清雄。我来主此山,私淑怀愚衷。载稽登科记,降神缅维崧。是为夏五月,万树榴花红。令辰纪端二,致祝叩寝宫。忆公昔驻此,酹张许二公。祠碑俨在壁,马冢荒原中。炎精忽不祀,支天难为功。我今酹公酒,司令仍祝融。胡风西北来,边愁浩无穷。河山易破碎,回顾忧心忡。何以邀公灵,海气天濛濛。寒鸦几夕阳,懔懔思英风。
古意四首 其四。宋代。周密。南山采薇心,东海乘查意。种竹成繁阴,凤兮久不至。栖迟坐空谷,落日生愁思。所思不可期,迢迢隔烟翠。
完节堂。明代。庄昶。玉镜空台一片秋,古风高月也全收。兔园何自须眉地,篱落遮阑补未周。
富阳江岸。宋代。郑会。江行吾所爱,不敢厌长途。薄日生花影,轻风老麦须。晚潮人趁渡,春旆客寻酤。却望青山远,青山有鹧鸪。
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题石壁应制。唐代。张说。绿竹初成苑,丹砂欲化金。乘龙与骖凤,歌吹满山林。爽气凝情迥,寒光映浦深。忘忧题此观,为乐赏同心。